立志立业 脱贫脱拐
通讯员 谭海波 陈苗 何源
王显林从来没有服输过,或者说他从来都不知道“服输”两个字怎么写。
见到王显林时,他正弯着腰在苞谷地拔草。日头正盛,一望无际的玉米地与蒲河两岸的青山接连成一片碧色。王显林一路路拔着杂草,他粗糙的手掌也被染成了一片墨绿。
“这块地是我种的别人家的地,他们种着银杏树,我套种了玉米,平时拔草锄地,他们一年给我4500元钱。”王显林笑着说道。
王显林今年52岁,是个典型的农村汉子,身型削瘦,充满笑容的脸上流露着坚毅的眼神,粗糙的双手看起来粗壮有力,手拄的一根木拐成了他在地里劳动的另一条“腿”。
这只是王显林所种的35亩玉米地中的一块,他还有5亩黄豆地。这些都是他靠着一根木拐和一双手,一个人种下的。
2017年以前,王显林的生活和现在并不一样。他家在宁陕县四亩地镇太山坝村林口组远近闻名,他是一个发家致富的能手,养了80多箱蜂,年出栏的商品猪均在10头以上,还用水泥砖建起了宽敞的房子,日子过得很是红火。
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4月,一次务工时的意外,使他的右腿遭到重伤,也从那一天起,他的命运随之改变。
“我这腿坏了,再也拗不动了。”躺在病床上的王显林也绝望过,一边忍受着疼痛,一边担心自己不能再走路、再干活,更担心下半辈子不能自理。不过幸运的是,在女儿的照料下,经过近一年的治疗,王显林的右腿是保住了,但也落下了终身残疾。
“在安装人工关节之前,两个膝盖都没办法合拢,是真的受罪。”王显林指着自己右边小腿狰狞的伤疤说道,“好在国家的医保政策好,医药费大部分报销,我没背上债。”
“怎么才能生活?”从医院回来的王显林这样问自己。“没办法做重劳力活,不能就这么等着,50多岁了等不起。”休养了不到3个月,他已经按耐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拄着双拐在房前屋后和山坡地里忙碌起来。
“去年4月份将存储的1400斤黄豆给打成了粉末,2.5元一斤卖了出去;租出去了两间房;去山上拣了许多枣皮卖;我出事前的摩托车报废了,废铁卖了120元……”王显林细数着去年零零碎碎的收入。
2017年,从来都与“贫困户”三个字扯不上关系的王显林被村里识别为贫困户。但在2018年,他通过一点点积累,纯收入两万多元,又成功脱了贫。同样是2018年,王显林甩开了双拐用上了单拐,行动方便了不少。
“每天4点起床,6点下地,一天两顿饭,天黑了才回。”开垦、清苗、种植,今年春天,王显林起早贪黑足足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种下了35亩的玉米。为了省钱,他一个劳力也没有请,最近还种了5亩黄豆。
年初,王显林买了带崽的母猪,很快母猪生下了7只小猪,他预备将这些小猪喂养成商品猪出售。为了自己的产业,他还买了三轮车和踏板车便于通行和运输。“幸好当初关节接得好,没去接个直的,现在还能弯,要不连踏板车都骑不了了。”王显林乐观地说道。
“有多大的劳力,就挣多少钱。”王显林一向是这么认为的。被问起为什么要这么拼,明明不用这么辛苦也能生活。王显林说:“人是要有恒心的,我‘耍不住\’,只有挣多一点钱心里头才宽敞,挣得钱多了,我一天也高兴,心情也舒坦些。”
2019年第二季度,王显林还被评为太山坝村的脱贫攻坚自强标兵。“今年投入了两万元,年末连本带利能挣四万元,明年要继续养猪,扩大养殖规模,把地种好,还要养几十筒‘棒棒蜂\’。”对于下一步的规划,王显林已经打好了“算盘”。
宁陕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