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飞地惠百姓 安康市飞地经济园区蹲点采访手记
本报记者张权伟见习记者王欢
“飞地经济,应该就是说这个园区产值增长特别快,像飞起来一样。”在宁陕飞地经济园区里,一位外地来的打工小伙子的话,惹得在场的园区领导和记者哑然失笑。
这说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飞地经济的深刻含义。即便是在已经落户安康飞地经济园区的部分企业里,一些员工尚不知道何为飞地经济。
经济学的术语对普通人而言无疑是生僻困难的。但是,当“高冷”的学术成功地运用到实践中,并带来实实在在福利的时候,人们都会有真切的感知。
正如园区里另外一位打工者所说:“反正不管是啥,我和邻居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收入也还不错。我们厂旁边的一家农企,在宁陕没地方建厂房就来到这里,但照样帮助几十公里外的宁陕农民卖出去许多农产品。”
能让普通百姓得到实惠,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安康市发展飞地经济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时间回到2013年。彼时的安康,山大坡陡、土地贫瘠,靠转移支付过日子……当然,这些问题也是大多数陕南山区县发展中的通病。这些区县想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又苦于缺乏资金、技术、工业用地等生产要素,脱贫摘帽难度大。
面对深层次发展难题,当年10月,安康市率先提出打破行政壁垒,规划发展飞地经济,将发展空间受限的山区县确定为“飞出地”,将允许开发、土地平坦的月河川道高新区、恒口示范区等地确定为“飞入地”。
飞地经济的规划虽好,可让一个贫困县区将原本就有限的资金、项目投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去发展,就好比把鸡蛋放入别人家篮子里去孵小鸡。一旦规划、建设、管理、税收分配等合作方式和利益共享机制协调不好,结局很可能是鸡飞蛋打,得不偿失。
好在,经过多年的体制机制建设和不断的合作碰撞,安康的飞地经济总算“干出了样子”。“飞出地”和“飞入地”的关系,逐渐从行政上的“拉郎配”,过渡到由市场驱动,生产资源、要素互补的“情投意合”。飞地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最活跃的板块和最能够吸引发展要素的成长体。
可以预判,未来安康的骨干财源和立市之业将在飞地经济园区不断聚集,飞地经济园区必将成为“飞出县”新的经济增长极。在飞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下,县域基础建设和产业配套水平将不断提升,富硒种养、山林经济、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成为亮丽名片,全市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步伐加快,飞地经济的强大引擎作用更加彰显。
新闻推荐
记者李孝华通讯员吴涛王正忠5月6日,对于宁陕县广货街镇元潭村的村民白少红来说,是个大喜的日子,自己的渔半湾烤鱼店开业了,原...
宁陕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陕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