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从“守着家”到“看世界”
2月5日上午,闫汉福、张永香老两口和家人一起包饺子。本报记者谭磊摄
本报记者谭磊
2019年除夕,闫汉福没在家看春晚,而是早早来到万宁高铁站,等着接22时左右到站的外孙女马赫迪两口子。今年,两位老人在海南省万宁市过春节,虽然有儿子一家人陪着,但是外孙女和外孙女婿能赶来共度除夕,还是让他们喜出望外。
这是老两口第二个在外过的春节了。2018年,闫汉福和老伴张永香被外孙女从陕西接到了广东省中山市,过了一个有南粤特色的春节。
在76岁的闫汉福和70岁的张永香看来,只要家人团圆,年味儿就没变。不过,老两口的春节记忆却一直在变,年龄的跨度也让他们对变化的感知更为丰富。
“从中山到万宁有1000多里,现在几个小时就到了。我20多岁的时候回家过年,在路上至少要走两天。”闫汉福特别感慨于外孙女大年三十下午还在广东,晚上就到了自己身边。
闫汉福回忆起他年轻时回家过年的路,最大的感受就是漫长。20世纪70年代,他们一家人回家过年,一路上不仅要乘车,还要坐船,有些路段只能步行。闫汉福说:“当年在宁陕得住一晚,第二天到了安康如果船已经出发了,那就还得住一晚上。那时感觉回到家,守着家就是最大的幸福。”现在,闫汉福从宁东林业局,途经宁陕县城,再到安康市区,最后到旬阳县城,只要5个多小时车程。
民以食为天,春节的餐桌上有什么永远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小时候最盼到大年三十,就那天晌午能吃一顿白米饭。”2月5日上午,带着儿媳、孙女和外孙女包饺子的张永香说。正在擀饺子皮的闫汉福接话:“咱们那儿过年要蒸馍,以前为了凑麦面,要攒几个月的细粮粮票。现在白米细面都不是稀罕物了。”
两位老人的对话,折射出了旬阳农村群众主食食谱的变化。豌豆、红薯等杂粮逐渐退出,而以前多被留作待客及送礼用的小麦面粉、大米现在已经成了人们餐桌上的日常食物。
连续两年都不在老家过农历新年,下一个春节在哪里过,闫汉福还没细思量,但用他的话说:“日子好了,在哪儿都是年!”
新闻推荐
摄像机下一只野化放归的林麝。?小林麝正看着镜头。红外相机下,一只林麝带着自己的幼崽路过,好奇的宝宝正面对...
宁陕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