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走出绿色循环发展新路径
本报记者张斌峰通讯员王涛
改革开放以来,安康市坚定不移走民生为本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自2015年以来,安康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安康市也连续3年获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殊荣。
在经济发展方面,1978年至2017年,安康市生产总值由4.95亿元增长到974.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95元增长到36662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16亿元增长到1149.32亿元;财政总收入由0.32亿元增长到8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57∶24∶19调整到11∶54∶35。安康市以园区承载集约发展为支撑、以规模特色效益农业为基础、以绿色循环新型工业为主导、以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逐步发展壮大。全市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在城乡建设方面,40年来,安康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安康市在经历了1983年“7·31”特大洪灾之后,在废墟上建设了一座现代化城市。1978年,安康中心城区面积仅4.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5.7万人,全市城镇化率只有6.1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5平方米。40年来,安康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按照规划有序推进城镇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安康中心城区建设面积达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32.88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47.3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1平方米。
在社会事业方面,安康市坚持把教育作为“兴安富民”的基础工程,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协调推进教育发展,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扎实推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9个县成功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石泉、宁陕、镇坪等县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安康市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大幅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疗一体化服务和分级诊疗全面实施,“住院难”和“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981个。
在人民生活方面,居民收入大幅增长。1978年,安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87元。到2017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158元、9394元。1978年,安康地区(现安康市)10个县全是贫困县。40年来,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40.7%下降到2017年的17.68%。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安康市构建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低保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保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统筹,使五大险种、七类保险惠及全市243万城乡群众。
在社会治理方面,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从1985年开始,按照中央和陕西省统一部署,安康市完成了六个“五年普法”行动,启动了“七五”普法工作,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推动全民法治素养持续提升。全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将安全生产作为年度考核“一票否决”指标,依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全市将防灾工作前移,对于重大项目建设实行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审查评估,从源头上杜绝风险隐患。
在生态建设方面,40年来,安康市生态环境成为安康长足发展最丰富的资源、追赶超越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对外形象最亮丽的品牌。2014年,安康市被划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列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安康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和创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的奋斗目标,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40年来,按照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原则,安康市着力在体制机制上改革破障,基本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变,全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该市确立了“发展为要、生态立市、开放兴市、产业强市”的实施路径,提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目标,在大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活力、提升发展水平,以高质量发展引领高速度增长,以高速度增长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开放发展的成果日益彰显。(相关报道见8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齐卉通讯员刘正根汉江在山南流淌,关中在山北渴望。12月3日,堪称综合施工难度世界第一的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岭南T...
宁陕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