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13只人工养殖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在陕西宁陕县境内的宁东林业局响潭沟正式启动野化放归。其中,包括8只雌性林麝、5只雄性林麝。这

陕西日报 2018-05-02 06:27 大字

  张梅 

  4月18日到20日,陕西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艳副研究员带领项目组成员边坤、杨超等在秦岭宁东林业局响潭沟林区和白杨岭、蒋家湾林区翻山越岭、涉溪跨河,在林麝可能主要活动的三个区域,安装远红外相机11台,期望追寻、拍摄到2017年6月29日在此区域首次放归的13只人工繁育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林麝目前生存状况的照片。

  “春节前的元月份,有村民说在沟口的河边看见两只林麝,其中一只好像还戴有你们套的项圈。”秦岭宁东林业局响潭沟的村民吴立奎,一边在前面引路行走,一边回答着陕西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艳副研究员、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齐晓光教授和陕西省科学院科技处处长孟繁东急切要了解的有关13只野化放归林麝的信息。

  吴立奎是王艳、齐晓光课题组此次的向导。他们通过安装远红外相机和无线电遥感追寻野化放归林麝佩戴的GPS信号,从而了解它们的生存活动。

  “关键是看2月那场大雪后,林麝是否还活着!”吴立奎也是忧心忡忡而不敢肯定地回答。

  秦岭茫茫林海深处,天气还相当于百公里多之外西安市的早春,山坡上仅有少数树木的叶子吐出翠绿的新叶片,核桃树似乎还处在冬眠之中……

  他们向响潭沟深处行进近半个多小时,路上没有碰到一个老乡,当时为放归活动修建的临时路面已被山洪冲毁,通往放归地点的临时木板桥也被冲毁得仅留有半截……

  “2017年11月到12月,我们遥感监测到有6只放归林麝的信号,但未有影像资料证据。”课题组成员介绍。

  科研人员介绍,响潭沟这一区域是陕西平河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区域,地处秦岭东段南坡,属秦岭大熊猫种群——平河梁种群分布的核心地带,是目前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最东端的自然保护区。安装的远红外相机也有可能拍摄到秦岭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活动影像。

  “去年首次放归13只人工繁育林麝,其中8只佩戴有GPS项圈,至今接近1年时间。我们通过多次无线电遥控监测获知,仅有6只存在活动信号。”齐晓光教授介绍。

  该项目总负责人王艳讲,世界首次林麝野化放归是否成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成功与否就要看这13只林麝是否在野外成功存活并进行繁育后代。放归的林麝种群个体要适应环境,还要躲避天敌危害、抵抗病虫的侵害甚至人为带来的伤害。”

  “林麝是独居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而雄麝所产麝香有‘软黄金\’之称,自古就是珍贵的中药材,属国家战略储备物资。至今,世界上从未有专家研究清楚林麝种群数量大小、个体栖息地范围大小,及日常活动距离等系列生态习性等科学问题。”齐晓光介绍。

  “通过安装的红外相机拍摄,结合无线电遥感监测8只佩戴有GPS项圈的活动轨迹情况,我们将会从被放归林麝的生境选择、活动规律、繁殖状况、疾病与寄生虫、种内与种间关系5个方面进行为期2年的连续跟踪监测,以期掌握其活动、休息时间分配、不同生理时期(配种期、泌香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的活动特征,以确认林麝野化放归是否成功,同时也为今后的野化放归积累经验。”王艳介绍,有针对性地更好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需要。

  王艳介绍,经过近1年的观察研究,现在认为首次放归13只林麝特别是仅8只佩戴GPS项圈,种群个体数量显得少,不足以进行科学性强地观察、研究。为此,她建议分批次且递增数量继续放归活动,以揭开林麝的一些未解之谜。

  期待野化放归的林麝能在这里繁衍生息…… 

  小资料:林麝与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金钱豹共称“秦岭六宝”,雄性林麝分泌的麝香不仅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高级香料,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有“软黄金”之称。由于其价格昂贵,人为猎杀取麝致使野生资源枯竭,造成传统中医药许多名贵验方因无麝香原料而名存实亡。陕西省林麝人工养殖技术走在全国前列,野化放归人工繁育的林麝,将对复壮林麝野外种群,保护秦岭地区生态系统产生良好效果。

新闻推荐

宁陕城关严把村级换届财务审计关

本报讯(通讯员赵丽华)3月5日起,宁陕县城关镇对辖区内23个村(社区)开展村“两委”换届前经济责任审计。为把村“两委”换届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落到实处,该镇成立了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同时明确审计内容、任...

宁陕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