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对联
◎陈友(安州)
夜对联是我在曾经的家乡听来的,忽略了横批,只记得上下联。
上联:荷叶莲花藕。
面对诗意的句子,有人对了下联:半夜三更半。
我是在铁路筑路工地长大的。三十多年前,我家住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的汉水之滨,那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陕西安康水电站专用铁路的建设工地,一个安康城通往火石岩途中被人们称作“八队”的地方。原本那里是没有路的,人们赶集进城,都是翻越群山,走崇山峻岭间的小路,因为要建设大型水电站,就在依傍汉江的山崖间开辟了一条施工运输道路,同时也开通了公交业务。自然不会有地名,当地百姓就把沿途施工单位的番号,约定俗成地叫成了车站名及地标名称。“八队”就是我们的家,也是当初成昆铁路建设工地的一个工程队番号。一天,听八队的长辈们讲故事就听来了这副在铁路筑路工地流传、大叔们自己创作的对子。
这副对联虽然不很工整,但还是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上联荷叶、莲花、藕,这三个名词本是“一家人”。这一家人是会让人想到很多的,比如“清水出芙蓉”,比如“无端隔水抛莲子”,比如“鱼戏莲叶间”……藕,还是可以吃的时令蔬菜,幸福的生活自然也是离不开它。
然而下联半夜、三更、半,对上去似乎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哪怕用“胳膊、膀子、肘”去应对也比它强。
我的筑路大叔们都是新中国铁路的建设者,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大老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国家建设而聚在一起。他们告别亲人奔赴在祖国的建设工地上,每年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跟家人们团聚,孝敬老人以及抚养儿女撑持门户的家庭重担都只能放在他们的“女人”肩上,这样的生活一直要持续到他们退休。绝大多数大叔们的亲人一辈子都没有踏入过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长年累月,大叔们不停地在早、中、夜三班之间循环往复。其中,夜班生活又更为辛酸、更为触动灵魂。这样仔细揣摩下来,大叔们要用“夜班”、用“黑夜”来对对子,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夜班自然是黑夜里的事。黑夜也同样可以换成几种说法,既可把它解读成半夜,也可读成三更。半夜也好三更也罢,反正也是黑色的“一家人”。在大叔们的思维里,“黑夜”同“藕”一样也是现实的,夜深人静、万家团圆时,他们在月光下的工地上创造物质财富、创造人间奇迹、创造美好生活……
再说,上联的几个词也可以读成两个短语;荷叶、莲花藕;同样,下联也可以读成两个短语:半夜、三更半。
另外,长期两地分居,面对“一家人”的概念,大叔们难免会产生敏感式联想。对联中看似孤立的数量词“半”,在大叔们眼里也就有了生命体征、有了独立的意思表达,可以寄托深远的情怀,暗示大叔们那千里之外、生命中的另一半……这也就跟上联最后那个名词“藕”形成了对应。“半”,也就成了下联“一家人”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一来,虽然有顺口粗糙之嫌,对联总还是对上了,并且还寄寓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荷叶莲花藕
半夜三更半
虽说读起来有些别扭,但高雅配通俗,有了错落跌宕的美感,艺术就接上了地气。更主要的是对联歪打正着,在有意无意之间反映出了筑路大叔们舍小家为国家、四海为家的奉献精神以及诙谐、风趣的生活风格。
大叔们真像是一群建设国家幸福大道上的火炬手,奔跑到哪里,就把那里光明的圣火点亮;又像是穿行在黎明前夜空里嘹亮的汽笛声,呼叫到哪里,就把那里幸福的希望唤醒。“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正是对大叔们人格品质的赞美,他们是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
如今,大叔们大都已入古稀之年,离开筑路工地很久了。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每当听见有人说起对联,看见有人书写对联,就会一次次地掀起我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思绪。
新闻推荐
从“一码通行”到“赋码生活” 合肥“安康码”申领总人数达1084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本报讯申领总人数1084万,申领率132%,核验总数3.65亿,亮码总数1.38亿……“安康码(合肥)”投入使用一年多来,不仅在疫情防控...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