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漫话

阿坝日报 2020-04-03 00:46 大字

■张新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从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里,走进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民间又称:祭祖节、踏青节、行青节等,是华夏儿女古老的节日之一,一般会在阳历4月5日前后。此时,万物已不是初春醒来的模样,而是生机勃发,百花盛开,鸟语花香……

清明节起于何时,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是起源于周代,最初是帝王将相们的祭祖活动,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才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时,清明节也是人们踏青访友,文人们出游、作画赋诗的极好时节,所以,清明节也因此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于春雨密密织,还要寻酒家的杜牧姑且不说;再来看看苏轼这条汉子在亡妻墓前,肝肠寸断,泪如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就是大文豪清明之时的酸楚和痛心,这就是本真的苏轼。 清明节扫墓祭祖当然是重头戏,那么古人在这个节日里还会干些啥呢?过了清明节,人们就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忙春了,即清明一过,春耕生产拉开序幕,从此乡野无闲人。所以,人们抓紧了“清明”难得的闲时,一边扫墓祭祖,一边踏青郊游、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

郊游,就想到苏州的南园,想到《浮生六记》里的贤惠能干的三白妻子芸娘。清明节前后,乡野开得最盛的莫过于金黄遍野的油菜花了,而三白呼朋引伴却给芸娘出了一道难题,“对花热饮为快”。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与花相伴牵手倾慕对视,何等的物我两忘,与花魂为一体。只是还要对着油菜花酌热酒,这不是给芸娘添堵吗?男人们要吃要喝,忙的可是我们女人家,芸娘苦思冥想了一番,终得一法,成全男人们的所爱。街口卖混沌的鲍师傅,芸娘连人和混沌担子一起给租赁了,跟时下的资源共享有一拼,不就是钱的事吗……那日是热茶、热酒、热粥都有了,芸娘问男人们:“今日之游乐乎?”众曰:“非夫人之力不及也。”清明既踏青郊游,又野餐微醺,就是今天的我们也是乐而为之的。

清明节可以郊游踏青、踢踢足球、荡荡秋千、聚到一起斗鸡……这些成年人的喜好,在古代可不是孩子们的选项,孩子们最爱的是放风筝,甚至,连大人们也被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感染了,喜欢上这个娱乐项目。

据说,我国风筝的历史大约有2000多年。自春秋开始,风筝就成了孩童们的玩具,风筝上方的风筝弦多为丝条做成,升空风吹即发出悦耳的声音,特别好听。北宋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漆匠出身仇英的《模清明上河图》,一个表现江北的汴梁,现在的河南开封的风情;一个表现江南富庶之地江苏苏州的风情,一南一北,隔山隔水,地域不同,但是,孩子们的乐趣是相同的,清明节都爱放风筝。《清嘉录》(卷三)记载:“……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鹞。”“鹞”,乃苏州话,是“风筝”的意思。“鹞”与“妖”同音,风筝升空后,剪断风筝线,民间有驱邪保安康的意思,所以在苏州谓之“断鹞”。《红楼梦》里的温柔乡就是苏州,林黛玉不忍剪断、放飞制作精美的风筝,李纨慌忙过来劝黛玉:“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细雨飘,忆也清明,祭也清明矣……

新闻推荐

面对全球疫情,如何守护海外学子的安康?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点暴发蔓延,海外中国留学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动着国人的心。针对他们...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