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求索“破心疾” 勇攀高峰“践初心” 记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鲁大胜

大江晚报 2019-09-23 14:22 大字

从古至今,学医之路就是一条布满艰辛、不断求索的攀登之路。每一位学有所成者都经历过没日没夜、勤学苦练的打磨和洗礼,激励他们不懈向上、勇攀医学高峰的动力,就源于一颗“治病救人”的医者初心。皖医二附院心血管内科的年轻医生鲁大胜,少年立志、奋进求学,从医十几年来,在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利用休息时间扑在科研工作上,发表十几篇英文SCI学术论文,更于去年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仅实现了皖医二附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也用多年不懈努力,践行了一位医者苦心求索,造福患者的“初心”。

求索 ——

勤学不怠 一位“学霸”医生的初心

从小就对医学感兴趣,立志“治病救人”的鲁大胜,一直是老师喜爱、同学羡慕的“学霸”。2007年他从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了皖医二附院一个相对“温和”的科室,似乎并不能充分展现鲁大胜的“拯救患者于危急”志向。他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心脏被誉为人体的“发动机”,承担着人体最重要的功能。而心血管内科急症、重症多、学科挑战性大,鲁大胜开始为“心”着迷,破除心疾,造福患者成为他新的志愿。

工作之余,他开始自学,通过努力他考上了南京医科大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的研究生。在读研的3年里,他没有丝毫放松,一边在南京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工作,一边努力学习理论进行科研探索。白天工作,他在临床一线直面患者,随着为患者的治疗、跟踪随访,他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晚上学习,他带着白天发现的问题去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早上8点到晚上12点,医院、图书馆两点一线的刻苦生活,对于沉浸在求知探索海洋里的鲁大胜来说并不觉得辛苦。3年的不懈努力,在临床工作方面,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获得显著提高。

导师告诉他,和其他很多专业一样,学医也要有国际视野,要努力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读研期间,鲁大胜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开始学习研究如何写SCI论文。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之一。读研期间,他接连发表了十几篇英文SCI学术论文。在工作中他发现对于“围手术期”房颤抗凝药物的使用,很多医生的用药并不一致,也没有统一的规范,于是,他花了2个多月时间查找文献,泡在图书馆里查阅国外最新的相关科研资料,通过不断梳理与总结,他在权威心脏病专业杂志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不仅赢得了导师的认可,也带回了研究生三年漂亮的科研“成绩单”。

突破 ——

不懈钻研获批院首个“国自然基金”

带着“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和“国家奖学金”的激励,鲁大胜回到了皖医二附院,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心血管内科的一名“新兵”。优秀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成材。近年来,皖医二附院院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启动了科研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建成了基础实验室,引进了高层次科研人才,不断完善科研工作激励机制,为进一步取得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鼓励科研、积极向上的氛围下,鲁大胜如鱼得水,医学3年的磨砺让他养成了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习惯,工作中善于观察,带着临床遇到的疑难杂症等实际问题,去实验室里通过反复试验寻找“答案”。

2018年,皖医二附院依托皖南医学院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并特聘美国天普大学秦学斌教授作为客座教授指导医院科研工作。为什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么备受瞩目?因为这是国家资助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是我国设立的最高水平的基金项目之一,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和医院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其学术水平高、评审严格、竞争激烈而备受关注。

成功永远属于努力攀登的人。在特聘美国天普大学秦学斌教授的指导下,2018年皖医二附院成功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1项就是鲁大胜申报的“RDN对慢性间歇性缺氧条件下心肌重构和心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这次成功获批,实现了皖医二附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这一突破的意义重大,皖医二附院的科研团队受到鼓舞振奋,不少年轻医生都开始对科研感兴趣,鲁大胜通过讲座等形式把自己在科研方面的探索经验分享给同事们。有了“领头人”,进一步带动和激励了医院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升医院科研的整体实力。

温度 ——

救人不言弃 助人不留名

医学没有止境,探索不能止步,而医生从事科研的“初心”是为患者解除病痛,这一点鲁大胜一直铭记于心,更贯彻始终。前不久的一个周末,一位80多岁的老人颤巍巍地走进心血管内科求助,老人面色苍白得吓人,一测心跳,鲁大胜发现其心跳只有28,而正常情况下都是60以上,照这样的心跳,正常人可能已经晕倒并神志不清,而这位老人虽没有昏迷,也处于十分危急的状态,心脏随时会停。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不等亲属来就手术,医生将承担巨大风险,可等子女来,可能就失去了最后挽救的希望。生命和风险孰轻孰重?鲁大胜没有犹豫,立即为老人安装临时起搏器,及时的治疗让老人转危为安。

心血管内科遇到危急重症的情况很多,还有一位老人让鲁大胜印象深刻。这是位80多岁的空巢老人,送到医院时,心脏已经停止跳动。老人年过8旬的老伴早已放弃治疗,和亲属商量着置办老人后事了。而鲁大胜及同事们都不愿放弃,老人心跳暂停,却还有一线希望挽回生命,他们一边进行胸外按压,一边安装起搏器,经过积极抢救,老人的生命体征逐步缓和,而接下来的时间医生们依旧守护在患者身边,应对老人反复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医生不能轻言放弃,每一个生命都很宝贵。”鲁大胜和同事们的不放弃,挽回了这位老人的生命,在近期的随访中,这位老人的生活质量很好,还能出去散散步,参加老朋友的聚会。老人的安康,让鲁大胜再次体验到医生这个职业“救死扶伤”带来的巨大成就感。

一心科研,不代表就抛却了“温度”。从医多年,鲁大胜在工作严谨之外,更是一位温暖的医生,无论患者什么职业、地位,他都一视同仁,类似冠心病、高血压,患者一旦被诊断为这类疾病,往往需长期甚至终身用药,随之而来的是沉重的心理包袱和经济负担,鲁大胜坚持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减免不必要的开支,有时候看到孤寡老人,还自掏腰包为老人解决三餐问题。

去年,一位孤寡老人在家昏倒,被送进医院重症病房,鲁大声在查房时发现,老人病情虽然稳定了,可三餐饭却没了着落。看到老人向护士表示,自己没有钱“买饭”了,鲁大胜把护士拉到一边,掏出口袋里的现金,让护士给老人去“买饭”。老人直到出院,也不知道自己吃上的热乎饭菜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医生的“爱心”。

信心——

“老树开花无丑枝” 我辈奋进更添彩

心血管内科是皖医二附院建院以来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也是百姓心目中的老牌“过硬”科室之一,多年来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保证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常规开展冠脉介入、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先心封堵等微创诊疗项目,对芜湖市及周边市县人民群众的疾病预防、诊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老树开花无丑枝”,我辈奋进更添彩。老牌科室在鲁大胜等科研生力军的助力之下,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技术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先后获批省级重点专科、省“十三五”重点培育专科、院级重点学科。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日益增多,多数心血管急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胸痛。这些疾病发病快、变化快,急性胸痛患者发病初期90分钟的救治时间尤其宝贵,快速、准确的决策和处理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时间就是生命。今年,皖医二附院心血管内科获批国家级第四批次心衰中心建设单位,积极建设胸痛中心,学科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再次提升。胸痛中心将采用快速标准的诊断方案,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疗通道,实现患者从发病到入院以及入院后各项检查的无缝对接,第一时间建立起患者生命急救绿色通道。胸痛中心的建立,让鲁大胜等心内科医生有了大展身手的平台,他们更有信心通过努力去践行自己救死扶伤的“初心”。记者 顾娅 文 汪武 摄

新闻推荐

汉滨区2019年农民丰收节开幕 25名职业农民受表彰

阳光讯(记者李孝华通讯员周濬文/图)9月21日,由汉滨区农业农村局、汉滨区新闻中心、茨沟镇人民政府主办的“香飘万里、菇舞人...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