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要地道,明药懂医创新高

科教周刊 2019-06-13 07:00 大字

安康市中医医院黄以蓉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屠呦呦灵感和启发,为其勇攀诺贝尔奖高峰提供了思路。古代中医药的坚实实践应用经验为我们现代中医药研究、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强调了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不尽相同,南北迥异差别很大,为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各种药材的品种、产量和质量基本都有特殊的地域性。道地药材就是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明显地域特点的药材。虽然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但各种道地药材的生产毕竟有限,现已很难完全满足临床需求,在不影响疗效前提下,可以不拘泥于道地药材的地域限制。研究道地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创造特定的生产条件,对发展优质药材生产,开拓新的药源都是必要的,但绝对不能以中药产量、经济效益、地方发展等条件作为衡量道地药材的“金标准”,导致道地药材不地道。

虽然国家对道地药材的栽培研究,从栽培品种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地道药材生态型与生长环境关系的研究到地道药材种植化的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更多停留在研究道地药材,而不是很好的进行道地药材研究。

无论是《本草经集注》论述:“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北药,虽有未来,亦复非精者。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陈嘉谟《本草蒙荃》强调:“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一方土地出一方药也。”还是李时珍写的:“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及徐大椿《药性变迁论》指出:“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移种他地,则地气移而薄矣。”均非常明确的阐释道地药材的地道性: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明显地域特点。并不是不分东西南北,不辨江南北国为发展而发展,违背中药发展理论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中医中药密不可分,中医的发展需要依托于中药,而中药的发展根植于中医。现代中医临床医生仅仅拘泥于发展中医而轻视中药、不解中药,现代中药研究更是成分药理齐上、图谱基因并举,二者发展轨迹渐趋走远,绝对不利于中医和中药的发展。二者应紧密相连,相得益彰,互为补充,“阴阳互根互生”,才能探索出真正适合中医药发展的道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即“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理论精辟的阐释了中药理论,东南阳气旺盛,多收获(种植)地上部分的药物,且多辛香;而西北阴精蕴藏,多收获(种植)地下根茎的药物,且多温补。即使南北柴胡资源、功效、应用有同,但东南药用全草,西北仅用其根就是最好的明证。医不懂药则不明,药不知医则不清。只有精于药而明于医,借助中医理论,中药的发展才基础厚实,“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才能绝对避免“今终日营营,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采摘汲引之劳,而莹涸劳枯无常”。

中医药人坚信“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的肺腑之言,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必能实现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夙愿。

新闻推荐

薛剑强:仗剑疆场,御侮图强

据新华社电地处江苏北部、淮河下游的涟水,有2100多年建县历史。作为革命老区、红色热土的涟水,从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