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当田种,林当园管 汉滨区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包一带”撑起农民增收“半壁江山”
[摘要]——汉滨区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包一带”撑起农民增收“半壁江山”
记者 于延琴 通讯员 谢恩
拥有百万人口的汉滨区,是安康的中心城区所在地。
尽管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但贫困人口有10万之多占全市三分之一的汉滨,多数农民住在山区,能否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直接影响着全市脱贫攻坚的成败。同时,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从汉滨区穿城而过的汉江水,担负着向京津冀豫10余座大中城市、数千万群众输水的重任。
面对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该区立足新一轮退耕还林,唱活“山林戏”,实现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适应、促进、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从2014年至今,退耕还林达到29.552万亩,占全市任务量的二分之一。推动全区建成富硒茶、核桃、木本油料等林产基地128万亩,建成万亩基地镇17个、强村大户526个,创建省市级现代林业园区36个,林业综合产值达37.2亿元,农民林业生产人均收入3852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1.7%。”
汉滨区区长范传斌说,为提高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质量与效益,汉滨区抢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机遇,坚持“生态为本,民生为上”理念,精心谋划、精细组织、精准落实,创新探索出“政府包抓、企业(合作社)包建、园区包联”工作机制,山当田种,林当园管。同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激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使退耕还林工程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工程和扶贫工程,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政府包抓:林业产业奠定产业脱贫基础
“全村297户1058人,贫困户92户384人,全部靠退耕还林发展林产业脱贫致富!”
瀛湖镇东坡村临近瀛湖,但土地贫瘠,群众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生活艰难。第一书记李萌介绍说,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后,东坡村根据当地实情,1389.88亩退耕还林全部由汉滨区东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上了拐枣。
今年52岁的贫困户曹文成,2017年将自己退耕还林后的18亩土地,以“三变改革”的方式,入股到合作社,每亩地按收益的30%分红。
“新一轮补助每亩1200元,今年每亩兑现500元,18亩就是9000元。他跟老婆都在合作社务工,一年至少有1.5万元工资。另外,他还是生态护林员,一年工资5000元,就这几项算下来今年就有3万元的收入。”李萌扳着手指算账,“拐枣5年左右进入丰产期,合作社今年在林下套种艾叶,他今后每年每亩地生产的艾叶有30%的收入。等拐枣进入收益期,每亩地又有30%的收益。”
站在一旁的曹文成“嘿嘿”笑着,布满皱纹的脸上,因为笑意无比生动。
曹文成因家里穷,身体又不大好,直到47岁才讨了个精神上有问题的老婆,生了两个孩子,大的5岁,小的2岁。“房子的问题政府给帮忙解决了,可我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老婆又有病,孩子这么小。如果不是退耕还林,我去年脱不了贫!”
新一轮退耕还林,东坡村群众共享受国家直接补助1667856元。2000亩土地发展的特色产业,每亩地每年又有30%的收益。退耕还林后,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像曹文成一样到合作社务工,“又多了一笔工资性收入”。更重要的是,当地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曾经遇雨就浑的小沟里的河水清得捧起来就能喝。今年,整村脱贫。
在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看来,山区脱贫,关键在产业。贫困地区要摆脱低水平的脱贫,最终走上现代化道路,必须要根据当地比较优势,结合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发展特色产业,确保农民近可脱贫、远能致富。汉滨区山地资源占86%,优势在山、潜力在林、出路在产业。(下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陈耀文)春到晏坝镇,人间四月天。在这春意盎然的美好季节里,当年的晏坝知青们,和筹备此次仪式的该镇政府相关负责...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