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婆婆”用爱温暖一个家庭

汉江晨刊 2019-04-02 01:00 大字

□ 通讯员 宋玉凤

继母,好像是狠毒、偏心、虐待的代名词,“婆媳关系”更是一本难念的“经”,当婆婆撞上继母,那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在汉滨区江北办晏台村,有位王阿姨,同时拥有婆婆和继母的双重身份,竟被儿子儿媳、街坊四邻、亲友誉为“中国式好婆婆”,她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能接受他爸,就能接受他的孩子!”

在王小平家,笔者造访时,她正在给小孙子喂饭,见到笔者,连忙倒水沏茶,十分热情。

“现在的婆婆妈都一样,我这没啥特别的。”听说要采访,王小平显得很不好意思。27年前的1992年,王小平经人介绍,认识大她14岁、带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的李佰成。

“我也是再婚,当时看他人老实,对我不错,家里还算过得去,觉得这日子能过,就结了。”谈起往事,王小平嘴角上扬,脸颊微微泛红。过了一会儿,她皱了皱眉头,欲言又止。当年,亲友邻里对这个后妈不大放心,一是怕她太年轻不会照顾孩子,二是怕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会虐待前房三个儿女。

“人之常情,理解。不过,外面怎么说无所谓,我始终告诉自己,对得起良心就行。我既然能接受他爸,就能接受他的孩子。亲生不亲生,都一样!”王小平说。

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上学

刚结婚那年,李佰成的大女儿16岁,刚考上“二师范”,二女儿12岁,上初一,小儿子李超仅仅4岁,还得王小平带着睡。如今,李超已成家,还添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正是王小平怀中1岁零9个月的果果。

“刚结婚那几年,家里没钱,每年过年我们都会为给娃买新衣裳吵架,我不让买,她非要买。”说起往事,李佰成插进话来。他说,1994年,结婚的第二个年头,两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那年,二女儿因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准备放弃上“卫校”。“记得很清楚,她当时说了句‘女娃,无论如何都得念书’,就挺着大肚子跑出去借了3万元报名费,当时,离生(娃)可只有四五天了。”话语间,我们感受到李佰成对妻子满满地心疼和感激。

“婆婆就是我的妈”

婆婆好不好,儿媳说好才是真的好。“婆婆就是我的妈,她虽是老公的继母,但对我们从来都是一碗水端平的。”一提到婆婆,唐明凤就赞不绝口。她的爱人,正是王小平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李超。

2012年,唐明凤在西京医院经过剖宫产手术生下大儿子,出生时孩子早产,只有3斤8两。“太疼了,刚开始翻个身都感觉全身疼。”至今说起,她还心有余悸。都说生个娃就像走了趟鬼门关,看来一点儿也不假。

帮忙翻身,擦汗,用吸管喂水,喂饭,搀着上厕所……住院五天,王小平一个人细心、不分昼夜地照顾,唐明凤牢牢记在心里。

“妈,我爱您,谢谢您!”突然,唐明凤搂着小儿子紧紧地抱住王小平,这一幕,足足停有半分钟。一句简单的“我爱您”,一个深深地拥抱,是儿媳唐明凤对婆婆最大的肯定。

当初,唐明凤想出来工作,还是婆婆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她。王小平毅然辞去心爱的社区工作,一心扑到这个家。洗衣,做饭,家务活,不满周岁的小孙子,患有帕金森的公公,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儿女上班期间,都是王小平一人包揽。

王小平的事迹,默默感动着邻里。3月5日,在晏台村2019年第一季度新民风道德评议会上,王小平被评为“好婆婆”。这个“好婆婆”评来不易——群众推荐,实地走访,调查邻里,上会表决,层层筛选,最终确定。

27年,王小平始终怀着一颗关爱之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位朴实无华的普通妇女身上散发出沁人的芳香。

晨刊人物

新闻推荐

县河镇红升安置社区楼下开工厂

本报讯(通讯员胡磊)3月27日,“安康美思琪毛绒服装厂”以正式落户汉滨区县河镇红升安置社区投产运营举行了开业仪式。这是继...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