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诗意晚年”
记者 田丕 实习记者 滕静
一位住在湖北武汉的安康老人用一年时间,为今年10月份即将在武汉举行的世界军人运动会创作了50首诗歌。这事儿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还登上了武汉市的《长江日报》。
老人名叫邹服生,今年80岁,是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因儿子在武汉工作,退休后的20年间,他往返于武汉和安康两座城市。
邹服生是个热心肠,平日里,他与儿子一家住在武汉市百步亭社区。根据社区居民的故事,他创作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武汉百步亭社区十万人家生活纪事》《为穷人追寻幸福的人们——武汉市百步亭社区残疾人工作生活纪事》《夕阳大爱——记百步亭社区一群老人捐赠遗体器官的故事》等作品,因此,他也被称为社区的“笔耕大师”。
近日,记者在安康见到了邹服生老人。
“哦,世界军运会,一支响彻全球的歌,连接你,感染了他,也打动了我……”这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诗歌,是邹服生对军运会动情的讴歌。
“这次创作的50首诗歌,源于自己的教师职业和多年的写作习惯。”邹服生17岁在兴安中学参加工作,1983年调到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原安康师范学校),1999年退休。
“看到军运会征集创作的通知,我又萌发了创作的冲动。就试着写了一首,没曾想,这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说起这个,邹服生笑了。
邹服生喜欢写作,在还没退休的时候,他就被安康学院特聘为教授,给四个系的学生上写作课。他上课有个特点,就是和学生们“聊天”。“在放松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邹服生说,“我喜欢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沟通中让他们思考并学会写作。”
2018年,邹服生生了一场病,这让他开始担心起自己60多年收藏的书无处安放。得知安康学院在汉滨区五星小学设立了一个教学基地时,邹服生决定,把自己四五千册藏书全部捐出来。除了捐书,他自己又拿出两万多元买了两张阅览桌和20多张椅子。图书室开放那天,孩子们喜悦的笑脸还深深印在邹服生的脑海中。“几十年的藏书有了好去处,还能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对于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他来说,孩子们有书看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邹服生当了30多年班主任,一直研究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出现问题。”用了近三年时间,邹服生创作了7万字的中篇报告文学《解放“慢班”》,呼吁教育界和家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篇作品在《教师报》上连载了11期。
在研究教育课题之余,他还关心家乡发展。一篇关于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报告文学《清水走廊永世长流》在2006年3月发表。
这是一次艰苦的写作,邹服生为了完成这篇报告文学,起稿写了一年,改稿上十次。
“为了写好这篇稿子,汉江沿线的几个县我都跑到了。”在做了大量的实地考查后,邹服生还四处查资料,“查阅资料是一个细致琐碎的事情,有人说太辛苦了,但我觉得查资料是最快乐的。人这辈子总要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这次回安康,我想通过安康学院教育系和英语系,把这50首诗歌做成中英文对照精装书,在武汉举行世界军人运动会时,把它们放在主席台的桌子上……”邹服生满怀憧憬地说。
新闻推荐
市机场建设协调办公室主任谢成彦市机场办1.9月底前完成机场场内和快速干道、电力迁改、配套路网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