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足以动人

科教周刊 2019-02-21 01:00 大字

张婧

2017年秋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市农科所两年内完成5项科技成果的有偿转让,总计获得成果转化资金145万元。

科技成果、有偿转化、145万,这三个关键词让我对农科所产生了好奇。虽然一直从各种渠道听到过农科所的种种,但是此前也没有机会深入采访过这个农业科研机构。坦白说,安康的科研工作者究竟能研究些什么,在我心里还是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带着这条消息,我来到位于汉滨区恒口镇的市农科所进行采访。

那次主要采访的是水稻育种专家洪安喜。他一股脑儿地用方言讲了很多故事,讲他一到插秧的时候,烂衣裳一穿,就下田去,农忙的时候发愁,因为雇不到小工。讲他除了已经签约转让的成果,还育出了一个温敏核不育系,那是真正代表安康的母本。讲他其实没什么专业背景,从一个工人成为一个育种专家。很多时候,记者来访会令被采访者紧张,但是洪安喜不一样,他很放松,一说到工作就停不下来,甚至不忘自嘲说,一到夏天,自己的脸比锅底还黑。

从那之后,在与农科人越来越频繁的接触中,我发现,这是他们的共性。他们说起工作时,难掩兴奋,情绪饱满。他们的微信朋友圈也都是自己研究的种子、农作物、试验田……不少年轻人研究生毕业,从外地来到安康,就是为了延续自己的专业研究,几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说实在的,作为记者,总是想在采访中“捞”到动人的故事和细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被打动。我以为搞科研的,一定不善言辞,但事实上,他们比我接触的大多数采访对象都更容易沟通,说到困难和无奈也不会掩饰,你甚至不需要太多的采访技巧。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足够真诚,所以细节、故事、情绪都自然而然地涌出来。他们是实实在在的人,正如真正的科学,也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他们用真诚彼此凝视。

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新闻是不断追求真实的一条道路。每每结束采访,走出农科所的大门,我都能感觉到一股真实的力量。

新闻推荐

重拳出击扫黑除恶 安康市公众安全感连续3年全省第一

本报讯(记者甘甜通讯员程昶冰)记者2月15日从安康市扫黑办获悉: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安康市统筹纪委监委、政法、组织...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