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河 让贫困户聚在合作社富在产业上

安康日报 2019-01-15 07:00 大字

班子成员研究产业发展工作。

区委书记王孝成(左三)调研坝河产业。

老百姓喜领分红金。

美丽的坝河小镇。

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从线上销售到线下订购,村民们忙的不亦乐乎。这一幕是汉滨区坝河镇抓产业促发展的一个“速写”。近年来,该镇立足资源优势,凝心聚力谋发展,精准发力出实招,抓好党建激发脱贫内生动能,通过整合三大资源、发挥三大作用、运用四个结合、实现三大增收,把贫困户聚在合作社、富在产业链上,全力打造“红薯粉条小镇”,广大村民搭上了致富的“快车”,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成效初显。

党建引领 激发内生动能

坝河镇地处汉滨东部山区,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118个村民小组,3140户,1.16万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43户4702人,2019年拟脱贫的贫困户为746户2535人。

如何有效解决贫困村越线摘帽,是摆在镇村面前的头等大事?坝河的农业优势到底在哪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认识到,落后的根源不是土地问题,而是思想观念。脱贫缺乏产业的有力支撑,贫困就一时无法摆脱。思路一变天地宽,坝河镇党委书记杨琳说:“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创新“党建+产业”的模式,通过党组织引领、合作社服务、党员示范带动、产业基地支撑,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了党建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达到了加强党建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镇上结合实际提出“4321”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支部+X+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倾力打造特色经济林(猕猴桃、核桃)、设施蔬菜(黄花、大棚蔬菜)、烤烟、畜牧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壮大寺姑猕猴桃园区、伍家湾桃花仙园区、繁荣有机蔬菜园三大园区,实现人均两亩经济林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以“3343”模式为载体,从而达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目标。

支部带领作用。通过建强支部班子,充分发挥组织力作用,深化“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组建伍家湾村鸦鸽山种植、寺姑村生态山地猕猴桃等专业合作社,当前,全镇创办专业合作社19个,发展核桃、茶叶、食用菌、粉条加工等产业。全镇人均纯收入8465元,同比增长11%,有523户867人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党员示范作用。大力开展党员“双树双带”(即先富党员带头扶贫树榜样、贫困党员带头脱贫树信心)活动,积极鼓励党员示范户和产业带头人领办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共同增收富裕。全镇先后有崔世满、汪顺金等10名党员带头创办合作社或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343户,实现增收364200元。

园区带动作用。以“三变”改革为抓手,通过外引内联,做大做强做优寺姑村猕猴桃、伍家湾桃花仙、繁荣设施蔬菜三大园区,实现了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变”改革 让荒山变“金山”

该镇结合“三变”改革,合作社将闲置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优化盘活土地资源,进行集中经营管理,使群众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最大化收益。全镇现有19个合作社、园区共流转土地760亩,带动贫困户523户867人,人均增收175元。通过整合农业发展资金、“互助贷”“精扶贷”等各类资金向园区集聚,支持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同发展;并将农村闲散资金通过资金联保、社企互保、联社牵头等形式,吸储到互助合作组织,为经营主体提供快捷便利的资金周转服务。当前,全镇共有“互助贷”28户28万元,“精扶贷”3户14万元。

去年9月21日,一场空前的股东分红大会在汉滨区坝河镇鸦鸽山合作社召开,“今天领到了1224元的产业资金分红,50000元的产业贷款投资入股首年分红3000元,共4224元,比预想的还要多,真是很开心!”在坝河镇鸭鸽山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分红大会上,刚刚领到分红款的该镇伍家湾村贫困户王观地兴奋地说。此次118户社员股东共领到产业分红资金15万余元。

据汉滨区坝河镇人大代表、鸦鸽山合作社负责人崔世满介绍,这次通过支持的产业资金、还有农民的入股,一共为118户分红,最少分红1224元,最多的分红4224元。看着社员们领取股金红利的高兴劲,更加坚定了他发展产业的信心,下一步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利用当地的青山绿水,种出优质的红薯,生产出更好的粉条,通过网上、超市进行销售,切实带动农民增收。

据悉,全镇共组织引导园区、合作社流转土地760亩,带动农户523户,人均增收175元;组织引导805人,通过在社区工厂、园区务工等,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鼓励469户1790人通过土地、闲散资金等方式入股合作社,人均实现分红收益276.72元。

樟树村的南某明,曾经是个低保户,靠跑“摩的”维持家里生活开销。桃花仙园区建成后,聘请他为专职司机,管吃管住月薪3500元,解决了多年未解的难题;其妻子到园区务工,一年有收入4万元,达到了退出贫困户条件。贫困户张某斌曾经多次找村上、镇上上访,要求解决低保,经村上联评因不符合政策要求未予通过。村上有了合作社以后,他把自己19亩荒地流转给了鸦鸽山合作社,一年下来增收1900元。他又到了园区务工学手艺,一年收入4万元, “出师”单飞后,现在月薪达到4000元以上,阔步走上了小康路。

循环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乡村振兴战略、助推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坝河镇镇长李军明表示:在镇党委一班人共同努力下,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产业,推动“三产”融合,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逐步将坝河镇打造成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红薯粉条小镇”,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不断助力乡村振兴。

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促增收。依托桃花仙现代农业园区,入股社员190户680人,盘活流转闲置土地,发展中长期产业,栽植核桃1400余亩。为了增加群众收入,依托园区平台、采取订单模式,从河南引进优良红薯、紫薯,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按照“五统一”管理,建立标准化基地,种植红薯800亩、紫薯300亩,在全市打响首家特色“紫薯”粉条品牌。

种养结合、优势互补促增收。在产业链上将种养有机结合,变单程线性结构为循环利用,因时而动、应市而生,在种植、养殖上做足文章、做优产业、做大品牌,养鸡食虫防害可护林、养蜂传花授粉收蜂蜜可增收、养猪食薯叶薯藤薯渣可积肥,走出了一条以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在园区内规划养殖场地2处,发展养鸡18000余羽,养猪1000余头,养蜂200余箱。实现了生态循环良性发展、让群众钱包慢慢变鼓的新途径。

“三产”融合、综合开发促增收。实现了做大园区规模、做强园区产业、做优三产融合、做美园区形象、做精园区效益。现合作社吸纳贫困户用工600余人次,兑付工资57万元。

采访中,留给笔者最深的印象是:该镇创新“党建+产业”发展模式,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形成了“四个结合”的增收举措,创造了2年时间建成3个园区,一年时间从200多亩红薯种植面积发展到上千亩产业的发展速度,实现老百姓户均增收3000元。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乡村振兴是干出来的,这是坝河人发出的铿锵声音。走进坝河,时时处处都能够感受得到干部群众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他们把争第一、创一流作为工作追求,用干部的辛苦度换来坝河镇全面发展的加速度。

记者 王拥 通讯员 张林 冯文波

新闻推荐

安康市政府党组召开“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警示教育会

本报讯(通讯员李益记者吴单)1月12日上午,市政府党组召开“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警示教育会,市政府党组书记、市...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