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兼容,道理相和 读《神农本草经》
[摘要]——读《神农本草经》
《淮南子·修务训》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尝百草”虽属传说,却反映了劳动人民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过程,也间接说明了中医药发展过程的艰难。
“神农”尝百草绝不是盲目的、没有针对性的行为,也并非唯心的、不科学的。品酒师对酒的评判标准仍沿袭亲身体会而非成分含量的比较。中医药的理论源于人类对自然界、中药和疾病的认识、理解。懂医者识药,学药者明医,医药兼容,道理相和,奠定了中医药源远流长。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对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等,并简要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加工、贮存、真伪鉴别等内容,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至今仍然习用,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神农本草经》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奠定了药物学的理论构架,借助人与自然界密不可分思想,提高了认药、识药、辨药的能力。《神农本草经》载芍药(《本经》白芍、赤芍不分)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山谷及丘陵。而牡丹皮味辛,寒;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癎,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创;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传统观点认为赤芍生长在北方,味薄而清淡,内藏而不散;牡丹(皮)生长在南方,味厚而浓烈,升散之性显著。其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思想不谋而合。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规定性味、功效类似的牡丹皮、赤芍的使用注意,重点强调牡丹皮孕妇慎用而不言赤芍,进一步证明了牡丹皮的辛散之性稍峻猛。
识药、辨药、选药、用药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临床,服务于健康。《神农本草经》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已经深刻认识到服药时间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密切关系。
《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突出辨证施治用药的主旨,在辨证施治用药的前提下还需辨别疾病的性质(寒、热)用药,辨别病因而审因论治,辨别病情轻重并根据病情轻重而施以用药等等。其对药物功效和主治疾病进行了简要的记载与描述,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都证明其对药物功效的认识大部分是正确的,其中许多药物至今仍然在临床广泛应用,这无疑是早期临床药学宝贵经验的总结。
此外,《神农本草经》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与采制、炮制方法,乃至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等都有涉及,极大地丰富了药物学的知识体系。
单纯重视中药的种植、采集、炮制、鉴定、药理、药化,缺乏对中医的理解,中药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枯涸消失;片面强调中医的理、法、方、药,缺少中药识药、辨药、选药、用药能力的培养,中医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后继乏力。中医、中药密不可分,医药结合,道理相通,相辅相成,才能促进中医药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安康市中医医院 黄以蓉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郑时根)近日,汉滨区大河镇党委组织镇政府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了区纪委通报的一起“为政不为”典型案例,在党员干部...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