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产业富民的持久之路 汉滨区农业产业转型做实乡村振兴报告

安康日报 2018-11-30 09:46 大字

[摘要]——汉滨区农业产业转型做实乡村振兴报告

通讯员 赵伟 汪金波

作为传统农业大区、有着百万余人口的汉滨区,如何搞活农村经济,持久解决70多万农村人口的致富奔小康问题,他们的答案是:做强产业!

近年来,汉滨区以脱贫攻坚统揽农村综合发展,大兴农业产业,突出谋创新、强产业、补短板、增效益,把产业提效益与农民增收入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产业做实乡村振兴正在成为汉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图景。

土地要活:让黄土生金人定心

农家少闲月,入冬人倍忙。这几天,县河镇牛岭村村民成国田一直没有闲。因为去年陕西省供销企业集团在该村建设牛岭茶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时,他怕入股没保障,就把自己的两亩地一亩入股,一亩流转。一年之后的今年10月,流转的土地拿到了700元,而入股的土地却分到了2916元,后者是前者的三倍还多。实实在在感受到差距的成国田现在后悔了,整天找企业要求把自己流转的1亩地用来入股。用他的话说:“入股的效益比流转好得多,当时还是顾虑太多了。”

土地活则农业活。像成国田一样,如今把土地看作自家财富,在土地上也可以有好的收益,成为汉滨农民的新观念。盘活农民手中的土地,把资源变成资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是汉滨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破解的第一题。近年来,汉滨区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村民闲置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科学管理,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有效解决了“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多种不能、少种不行”的人地矛盾。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摆脱土地的羁绊,从事效益更高的工作,解除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

土地流转不仅破解了谁来种地、种地效益低这样的难题,更有效激活了各种要素。五里镇白马石村通过土地流转,建成魔芋基地8000亩,贫困户每年按10%的收益保底分红。在园区,农户们忙完自家农活,便可以到园区务工,每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大河镇美姐农民种植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入社务工等方式,带动70户贫困户入股,户均增收6500元;牛蹄镇在京康农业园区和阳晨牧业公司的带动下,成立了13家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镇在册贫困户也由2015年的745户2189人递减至490户1280人。

土地流转“流”出了生机,“转”出了活力。目前,全区各新型经营主体共流转土地29万亩,带动贫困人口87640人。开展股份合作、按股分红的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放活了经营权,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农村资源盘活了,产业扶贫平台搭建起来了,催生了产业规模化发展,贫困农户在产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品味着不同于以往的春种秋收。

产业要强:让特色有规模有市场

11月12日,建民街道办事处忠诚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座座蔬菜大棚排列整齐,劳作的人们笑声朗朗。村民刘瑞普正忙着把才采收的新鲜芹菜往棚子外面的车上转移。刘瑞普承包了4座蔬菜大棚,每年收入近4万元。他说:“不但收入比以前大大提高,而且人也轻松多了。现在需要耕地时,公司会用旋耕机为大家服务;需要浇水时,只要在电脑上操作一下,设备就会自动喷淋。”忠诚村党支部副书记吴斌告诉我们:“忠诚村是传统的蔬菜种植村,但长期以来经济效益并不好。”近年来,安康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对村里的土地进行了统一规划布局,建设了蔬菜大棚,将其反租倒包给农户,实行分户经营。公司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户免费提供生产服务、技术培训、种苗、水肥等。设施蔬菜节水节肥50%以上,可节约人工成本70%以上,而且有效防止了病虫害的发生。农户根据自己需求租赁大棚,进行种植,蔬菜收获(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安康中学举行刘暘光书法艺术馆展品捐赠仪式

捐赠者(中)展示收藏证书。本报讯(记者张婧通讯员李苗苗)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安康中学将建成的刘暘光书法艺术馆逐步形成框架,11月...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