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龙养蚕记

科教周刊 2018-11-29 09:48 大字

李善龙养蚕记

记者 田丕

“这些年来幸亏有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也多亏市区蚕种场、蚕桑站的技术指导,不然我坚持不到今天,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家住瀛湖镇新兴村的李善龙动情地说。这番话看似“官方发言”。但是,听完李善龙的介绍后,才知道这是他一路走来的机遇、挫折和坚持之后的肺腑之言。

1987年高中毕业后,李善龙在建筑工地做过小工,当过商贩,直到1990年,看见养蚕的人很多,鲜茧价位也高,于是他萌生了养蚕的念头。要养蚕得有桑园,没什么经验,李善龙就在自留地试着培育了点桑苗。恰逢当时的安康县团委举办青年蚕桑技术培训,好学的他就被推荐去学习。学习归来,李善龙选了2亩肥沃的山地,密植桑苗,随后又买了一张蚕苗,收获的鲜茧卖了200多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鼓励。这一年,李善龙在培训班获得的专业知识,犹如企业家挖到的第一桶金。

那时村民兴桑养蚕的颇多,已经牛刀小试并深深迷恋上养蚕的李善龙时常向人请教。邻居马永奎是流水蚕桑站的技术员,毕业于浙江蚕桑学校,见他很爱学习,就把关于培育养殖蚕桑、蚕桑病虫害防治等专业书籍赠送于他。李善龙像蚕食桑叶一般,孜孜不倦地啃着一本又一本厚厚的专业书籍。

1993年,李善龙又开挖了6亩标准桑园,蚕苗从一张育到了六张。他还想继续扩大养殖,但受技术限制,难以实现。从不认输从不停步的李善龙,又向安康市蚕桑站寻求帮助。他的热情和执着感动了站长张京国。1996年,张京国徒步几十公里来帮他制种,鼓励他坚定蚕桑事业的梦想。

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经验,技术日趋成熟。2002年,趁着国家启动全面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之际,李善龙将自家的土地全部用来兴桑养蚕,蚕苗扩展到八张。

2000年开始,一股股的打工热潮也席卷到了瀛湖镇这个小山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青壮年劳力纷纷奔向南方。村里蚕农慢慢减少,鲜茧产量开始萎缩。屋漏偏逢连阴雨,到了2005年前后,鲜茧价格一度低迷,村里养蚕的没几家了。生活的困顿,家人的不理解,亲戚朋友的劝告等等因素的影响,李善龙迷茫了。恰在这时,当时的南溪乡政府却将他纳入乡土人才,在全乡蚕农中作为典型给予奖励并大力宣传。这让李善龙重新坚定了信心,决定继续发展他的蚕桑事业。

2008年以来,李善龙一直和安康市蚕种场合作,蚕种场给他桑苗进行扶持,又在技术上加以指导。然而养蚕毕竟是个辛苦活,个体经营中风险又大。李善龙的妻子见年年围着一群虫虫累死累活,生活也没富裕多少,看看那些出去打工的,渐渐的都搬离了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她开始待不住了,不断的劝李善龙一起出去打工。李善龙无力再劝妻子,他虽然不赞同妻子的主张,可也不想劝她留下来与自己一同吃这份苦。2012年,妻子终于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出去打工了。

妻子南下,犹如“斩”了李善龙左臂右膀,精神上也倍受打击。这时候,汉滨区蚕桑站的站长陈恒出现了,多次帮助他,鼓励他。缺人手了,花钱请人就是,技术上有困难了,蚕桑站随时派人来指导。到2014年,李善龙蚕苗喂养达到了五十张,产鲜茧4千斤。

生活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总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突然让人栽个跟头。这一年,鲜茧丰产,李善龙还没来得及绽开笑脸,就出了车祸,两条胳膊骨折,一条还是粉碎性的。妻子仍在外面打工,一双儿女也不赞成他继续养蚕。但是干了快一辈子的他,怎么能够放的下?陈恒站长又来鼓励他,让他鼓起勇气克服眼前的困难。他咬牙坚持着。蚕起四眠,正是大量用工时,一天需要十几个人,李善龙脖子上挂着打石膏的胳膊四处请人帮忙……

即将知天命的李善龙,二十八年来执著蚕桑。市场萎靡、家人阻挠、甚至劫后余生,种种挫折打击都没有摧毁他的梦想。尽管妻子还没有回家,尽管前程还不知有多少坎坷路要走,现在的李善龙,信念无比坚定,目标无比明确,那就是大面积兴桑养蚕。目前,李善龙每年喂养蚕苗达到100张,带动村里至少20户贫困户共同兴桑养蚕,让他们发展蚕桑产业彻底摆脱了贫困。

新闻推荐

安康市尾矿库治理进入冲刺阶段

本报讯(通讯员市安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省环保督查组下达安康市涉及非煤矿山尾矿库治理任务,迅速安排部署尾矿库...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