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工业集中区:集中释放的工业新动能
记者 于延琴 实习记者 黄慧慧 通讯员 汪金波
2009年,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作为全省100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之一,正式被省政府批建。
经过近10年打磨,集中区走过了起步和加速创业的第一阶段,正在集中释放工业聚集后的新动能。数据显示,2017年,五里工业集中区有规上工业企业145家、非公企业4642个、个体工商户40144户,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51.78亿元,非公经济占据了全区经济总量的 52.2%,成为汉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增长极。
在外界的舆论中,五里工业集中区并不耀眼。在安康十天高速与西康高速交汇处的出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标准化厂房,让人印象深刻。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就是五里工业集中区。
集中区管委会主任唐志玖直言,近年来,汉滨区委、区政府聚集一切生产要素,加大改革创新,甘当“店小二”,使五里工业集中区成为资本洼地和技术与创新深度融合的高地。正是注重实干,五里工业集中区在小步快跑中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2017年,五里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累计达到138户,比2010年净增128户,在全省100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中,企业总数和体量都排名前列。
五里工业集中区的“集中”课题是如何答卷的?记者走进园区深入探访。
集中要素:成就资本聚集洼地
杜杰至今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2009年,五里镇杜鹏杜杰兄弟俩,在五里镇新村余家河东买了十几亩地,注册800万元资金,成立了安康市杜氏面业有限公司。
同年,五里工业集中区作为全省100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之一,被省政府正式批准建设。杜杰的公司位于集中区的核心区域内。
“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公司与工业集中区同步成长。”杜杰说,2009年自己建公司的时候,整个园区不到10家企业。2017年,企业达到了138家。他的公司也从最初的年产值1000万元,达到年产值4000多万元。
与杜杰不同,廖忠琴是在园区租赁厂房办工厂,是园区第一批入驻企业主之一。
2013年底,长年在浙江开办服装工厂做出口贸易的大同镇人廖忠琴,在回乡时了解到集中区的系列优惠政策后动心了。
经过实地考察, 2014年,廖忠琴将浙江的厂房卖掉,返乡在园区租赁了1200多平方米厂房,注册资金1000万元,成立了安康市圣鑫(服装)工贸有限公司。
“园区服务到位,进驻就投入生产。厂房每平方米8元钱,第一年全免,二年减半,三年缴费,但可根据上缴的税费减免。”廖忠琴直言,自己买地建工厂,不仅耗时耗力,且需大量资金。厂建好了,如果没有资金投入生产,就意味着“厂刚建好就要破产”。
从沿海转战内地的廖忠琴,业务不降反升,“订单很多,忙不过来!”为满足订单需求,她先后在双龙、茨沟、沈坝镇开办了6家社区工厂。去年,公司产值达4000多万元。
廖忠琴说,安康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资源,过去轻纺产业也拥有较好基础,随着近年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成为承接祖国中东部和西北、西南新经济要素转换的枢纽要道。月河川道人口密集,人力资源充足,便于产业布局和生产运输。另一方面,五里园区的标准化厂房、各类招商优惠政策、良好的投融资发展环境等,这些因素促成了她以及很多老板最终决定投资这里。
“区位优势、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就是集中区吸引企业进驻园区的关键原因,也因此成为资本聚集洼地!”作为区人大代表,杜杰用官方语言来评价集中区的成长。他说,近10年来,汉滨区换了几届领导,但对集中区是一届接着一届干,可以说是集中全区人力物力财力,大刀阔斧,创新实践,发展迅速,“在寸土寸金的五里,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杜杰所言,得到了唐志玖的印证。
唐志玖说,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力排万难,顶层设计,改革创新,高标准规划,将工业集中区升格为副县级单位,赋权给力,坚持工业园区、服务社区、旅游景区“三区共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功能配套、规范建设”,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搭建多渠道融资平台,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65亿元,强力推进集中区土地规划利用、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化厂房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保障等工作提等升效,园区面积由最初的6.14平方公里扩编到现在的40.2平方公里。2017年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亿元,是2010年的91.7倍;入驻企业累计达到138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户,带动1.8万余人就业。 (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群众呼吁:城郊公交车站能否建候车亭
安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