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

科教周刊 2018-08-09 01:02 大字

“我家就在农村,16岁初中毕业‘顶招\’到市农科所来,说我是科学家?我可没有那么大学问!我就是一个农民!”

每年夏季,一顶草帽、一条毛巾以及一件“烂衣裳”就是洪安喜的标配。旁人都称他为科学家,而他却说自己是农民。

“我家就在农村,16岁初中毕业‘顶招\’到市农科所来,说我是科学家?我可没有那么大学问!我就是一个农民!”洪安喜说,“现在没人愿意干这个活啦,嫌苦嫌累,尤其这个水稻,叶子像刀子一样,我们身上经常被划出一道道的口子!”

与洪安喜共事十余年研究水稻引(育)种工作的陈家蒙说:“测配新组合有时候几千种,在试验插秧和试验收获季节,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9点才回家。由于开展试验的品种多、量大,为了防止品种张冠李戴,出现错误,他总是亲力亲为,一整天都呆在田里,经常叫同事把饭送到试验地吃,跟农民干活没什么两样。”

研究杂交水稻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是为了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让农民增收。洪安喜说,2000年的时候,他还在从事烤烟和油菜的引种、栽培工作,无意中看到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育种》论文。当时安康山区的很多农民还过着温饱不足的生活,他当时就决定,要从解决粮食问题着手。

不懂就跟着老师学,不会就自己找书籍看。“洪安喜就是个‘一根筋\’的人,一个问题弄不懂他连饭都可以不吃,到处翻资料,请教专家。”陈家蒙说。

通过多年的学习与钻研,洪安喜算是“转行”成功了。每年试验地面积36亩,从2003至2014年累计承担陕西省水稻、油菜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预试和自设新品种、组合、品比、种质、杂交材料及后代材料、杂交小制种、栽培试验累计140余个,为促进安康市乃至陕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稻农收入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他拿出的一份资料显示:“盛优145”平均亩产618.7公斤,较对照增产5.5%。

成功没有捷径。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本身是工人身份的洪安喜因为肯学习肯钻研的劲儿,科研成果获得诸多奖项,在职称答辩中又让评审们大为赞叹,破格直接晋升为高级农艺师。同时,2004年获得安康市“十佳青年”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第二届安康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2013年获得第一届安康市“突岀贡献专家”,多次被评为市科技局、农业局、农科所先进工作者。

“我们这一行最重要就是实践,要吃苦,要下田,要向农民学习。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吃不得苦,天天守在电脑前面,可是电脑里面是种不出水稻的!”洪安喜说,“现在水稻课题组基本就剩下我跟老陈(陈家蒙)两个人喽!老陈马上就退休了,我还能坚持几年,希望能培养一个接班人,把这项工作延续下去。”

新闻推荐

汉滨做实做细防汛防滑

本报讯(通讯员李永明巩烨佳)今年局地强降雨次数较往年同期偏多,汉滨区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

安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