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账单
□刘翠红
作者母亲与友人旧照。前排左一为作者母亲
我的母亲年轻时是个美人儿,更是文化人。当过会计、民办教师,那时的她实属思想比较前卫的文艺青年了。她一生养育了四个子女,为人妇为人母后,经历了无比艰辛的生命历程,或坎坷、或辛劳、或委屈,无论际遇如何,都任劳任怨,坦然淬炼,用自己瘦小的肩膀挑起家的重担,也积攒了数目繁多的亲情账单。
父亲是那时十里八村仅有的大学生,在北京读书十分荣耀。我们常夸赞母亲有眼光,选择了父亲。出嫁时,父亲穿的是补丁衣服,奶奶生病负债累累。母亲自小家境比较宽裕,入了父亲家门非但没有嫌弃贫穷,还拿出自己的嫁妆帮爷爷还完了所有债务,住在破旧的石头房里独自拉扯孩子,供叔叔完成学业、为其盖房娶妻,即便这笔账从此不归还。
母亲心里有杆秤。在那个艰苦的岁月,村里人生活都不富裕,更有甚者吃不上饭,挨家挨户去讨借。乐善好施的母亲从不躲避因贫穷四处敛食者。闲聊时母亲说:“人穷最是无奈,家里孩子饿得张嘴哭,你能看着人家受罪不管吗?能帮就尽量帮衬吧!”后来我们家搬到城里,东家借的20斤地瓜干,西家借的6元钱……从此没有了音讯。母亲总说,能帮他们渡渡难关就好了,这账还要什么了?因此,母亲在村子里威望极高,再大的纠纷和困扰,来到母亲门前都不会掀起波浪。
母亲有个泛黄的账本,需要还的人情账笔笔清晰,不敢有遗漏。她常说:“咱不沾人家的光,对别人能给就给。”父亲半生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家账是不管的,但是大事还靠他拿定主意。有一年,老家里的一个大叔突然离世,叔家有个弟弟刚入大学,家里没有了顶梁柱着实让人心疼。大婶撕心裂肺地哭喊:“你走了,让我们娘俩怎么活啊,孩子的学怎么上啊!”这声音让人忍不住揪心落泪。父亲默默作了个决定,要供我这个弟弟上完大学。说实话,父母养活四个孩子成家立业,辛苦且不说,家境并不富足,更何况大叔也不是父亲的亲兄弟,供个大学生负担会很重。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四人还是全力支持。每个学期的学费、生活费包括来回路费等等,父母都会考虑周全安然到账,顺利帮弟弟完成了学业。几年后,弟弟感恩,带着一笔钱来到我家还账,父亲断然拒绝:“我没有借给你钱,不需要还。我帮你是把你当亲人,不是为了回报。”母亲也不认笔账。
“作风得向高的看齐,生活要向低的看齐,高风亮节,低碳生活。”母亲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生活中,她和父亲都是非常节俭的。我们常抱怨他们对自己太“抠门”,不舍得添置衣物,孩子们买了就“挨批”,一件衣服穿几十年不舍得丢弃。我们甚至不清楚他们爱吃什么。孩子吃什么他们做什么,自己吃饭常常拿出冰箱里的剩饭剩菜凑合。有时候做子女的心疼,就偷偷把多日的剩饭菜倒掉。然而,对子女,他们偏偏是“奢侈”的。有孩子在的饭桌,顿顿丰盛,荤素齐备。四个孩子全都照顾周全,无论谁有困难都毫不吝惜给予最大的帮助。母亲还常开导同龄的老人:“留着钱干什么?帮帮孩子,他们不受难为,我们大家都幸福!”子女永远是她老人家心头的牵挂。
就是这样一位勤俭持家、善良豁达的母亲,她的心里有一本人生账单,用言行向我们传递着家的温暖、生的价值。愿她永远安康,晚年的歌声更加嘹亮。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记者黄慧慧)7月28日,汉滨区石狮村举行“作风硬,民风正,脱贫赢,大力弘扬新民风,扶志扶智助脱贫”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