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更要“奔富路” ——安康市汉滨区确保扶贫搬迁与致富同步

阳光报 2018-03-12 09:02 大字

祖白云 徐兴平 汪金波 记者 郑开洪 李孝华 文/图

“挪穷窝”更要“奔富路”。近年来,汉滨区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相结合,采取配套产业、社区工厂、城镇就业、就近务工、农家乐经营等多种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扶贫搬迁户的脱贫致富。

以业促搬

搬迁与致富同步

“十二五”期间,汉滨区搬迁安置3.13万户11.65万人,建设集中安置社区161个,集中安置2.84万户10.8万人,“十三五”期间还将搬迁安置2.56万户8.49万人,续建、新建集中安置社区共97个,今年年底前将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任务。

搬迁即将进入尾声,如何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汉滨区因户施策,明确脱贫路径,坚持“先业后搬”、“以业促搬”、“以业定搬”的发展思路,把后续产业发展与搬迁安置同步规划实施,大力整合扶贫、农业、林业、商贸等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就业创业平台、农业园区建设、特色项目发展三类载体,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在打造就业创业平台方面,引进保云、圣鑫制衣、声润电子等企业,在关家、坝河、谭坝等镇的安置社区建立社区工厂,解决搬迁群众就业1000余人。统筹使用全区移民搬迁安置社区门面房20万余平方米,签订合作框架协议2亿元,使得苏、沪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社区进行孵化,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精准对接农业园区建设,全区已初步建成搬迁配套现代农业园区60余个,带动搬迁户务工1万余人,直接创造工资性收入3000余万元。

大力培育特色增收项目。利用搬迁安置社区闲置门面房,采取“便利店+电商”模式,引导搬迁群众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农特产品,提高收入水平;利用搬迁安置社区楼顶、安置社区周边土地资源,采取“政府扶持、农户入股、企业运作”模式,建设光伏发电6兆瓦,并网运行3.2兆瓦,实现搬迁群众分红80万元;利用搬迁安置社区紧邻园区、景区、街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民俗村、农耕体验园及农家乐建设,引导搬迁群众从事三产服务业,吉河、县河、建民等镇(办)借助紧邻市区的优势,双龙、茨沟、流水、大竹园、等镇借助境内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引导社区群众发展农家宾馆、农家乐160余家,切实解决了搬迁群众持续增收问题。

作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示范点和移民安置的先行者,大竹园镇七堰社区采取三大办法促进移民增收,即:山上建产业,实现住在山下,挣在山上;小区创业,实现住在小区,挣在小区;社区就业(引进社区工厂),实现住在社区,挣在企业。牛蹄镇通过引入京康房产、阳晨牧业等企业,把海拔500米以下的土地流转给企业搞农业产业化经营,搬迁群众则通过培训,替企业管理土地;对于海拔500米以上的坡地,鼓励农民种植核桃等经济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

管理配套

安居与乐业并重

“这里环境新、服务优、景色美,比老家旧房好太多了!感谢党的好政策。”大同镇新天地社区搬迁户江治国这样感慨道。走进大同镇新天地社区,只见100余栋小楼整齐地矗立在小区中;社区服务中心、超市、诊所、图书室一应俱全;文体广场内各类健身器材应有尽有;小区处处绿树红花、莺歌燕舞……传统印象里农村社区脏乱差的景象已经被眼前崭新的形象所取代。

乐业才能安居,增收才能致富。面对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这一难题,汉滨区探索出“群众搬迁到哪里,跟踪服务就到哪里”,推行“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的新型社区服务模式,变“以户管人”的静态模式为“以房管人”的动态模式,为搬迁群众提供养老、就医、就业、培训、子女上学等全方位服务。

汉滨区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捐赠一点、群众物业费交一点、社区集体收益支出一点、上级政策性资金拨一点进行筹措,实现对全区建成社区基本物业的管理和服务。同时,对达到5000人规模的社区管理工作,通过新设的办法纳入新型社区管理构架;对低于5000人规模的社区,挂靠、归并社区所在地“两委会”,按照“社区管理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划分两地管理职责,即:以“人”为主的服务事项归社区管理,以“地”为主的服务事项归原村管理。社区为搬迁户办理子女入学、新农合收缴报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低保、五保的评审和高龄老人津贴的申请、复退军人、孤残儿童的补助、贫困大学生资助及居民生活困难、大病救助、临时求助、治安管理、矛盾调处、文体活动等服务。原籍保证搬迁户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分红权、房屋所有权、种粮良种农资补贴、退耕还林补助、林木的采伐和利用等各项惠农政策不变,保证原有的土地、林地、荒山和宅基地的确权办证和自愿流转等权利不变,负责协调解决土地、林地、房产等纠纷。

倡新民风

新风尚共育共享

解决搬迁群众思想、经济、生活融合问题至关重要。汉滨区加强培养搬迁群众的文化自信心,以及良好的社区生活习惯。通过建立农民市民化培育中心、结合新民风建设、百姓大舞台、道德大讲堂、“诚、孝、俭、勤、和”新民风文化墙,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繁荣社区文化,有效地提升了全区社区群众道德素养、优化社会风气和发展环境、助推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在有条件的社区配建红白理事馆,采取多种形式交叉管理,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由于搬后生活水平的提高,邻居圈子越来越大,一些旧习俗死灰复燃,特别是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愈演愈烈的现象。通过理事(会)馆的建立,明确喜丧办事标准,为社区居民办理红白公事提供全过程、一条龙服务,所有的事宜都由红白理事会拿主意、去办理,坚持大事从简办、小事决不办的原则,从餐饮标准桌数、人情份子大小、烟酒等次等方面控制,从而大大减轻搬迁群众的压力,实现搬迁群众在人情上减负、减压,在生活上追求品质品位。

新闻推荐

像春天那样绽放生命的蓬勃之美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8周年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8周年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