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勠力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安康市汉滨区:四项举措打牢脱贫长效基础

陕西日报 2017-12-21 06:20 大字

本报记者 程刚 通讯员 王苗 汪金波

今年以来,安康市汉滨区建立起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以四项举措打牢脱贫基础,全区营造帮贫、扶困氛围,确保一户贫困户都不掉队。

实施四项举措打牢长效基础

吉河镇吉河坝社区周清军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6口人,老人有病,孩子上学,夫妻俩文化程度低,又无一技之长。驻村干部经过认真分析后,帮他们发展种植业,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并提供贴息贷款5万元。曾被生活压抑得一脸阴郁的周清军现在浑身是劲,“种子、小猪和鸡苗都是干部送的,贷款也是人家帮忙办的,我再不努力可就没脸见人了。”周清军说,按目前这个势头,全家年收入能达到7500元,今年年底脱贫没问题。

“汉滨区是百万人口大区,脱贫攻坚必须着眼长远,重在治本,增强‘造血\’能力,防止今年脱贫明年返贫现象,确保长期性和持续性。”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说。

今年以来,汉滨区运用“党建+”思维,以“三建三培三帮”活动为载体,从四个方面为贫困户打牢铁底:一是加强产业基础,确保贫困人口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加强教育培训,阻断贫困延续;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托底;四是加强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建章立制推动扶贫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为把工作落到实处,汉滨区选派了231名第一书记和231个驻村帮扶工作组,针对各村的不同情况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产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整合搬迁、扶贫等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此外,1.9万名党员干部与5.02万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2.76万户贫困户融入特色产业链。

龙头企业引领群众脱贫有奔头

“我去年管理2个棚,收入8000元,今年4个棚预计年收入能达2万元。”这几天,流水镇田心社区59岁的王龙云每天都要带着孙子到自家承租的香菇大棚里转悠,看看香菇的长势。安康百盛农业科技公司去年在流水镇田心社区建设创业孵化园后,贫困户王龙云就到园区务工,每月能领到工资2000元,他还一边务工一边学习技术。公司还将设施大棚以成本价租给贫困户,今年王龙云承包了4个大棚。

站在凤凰山上,京康现代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陈鸿昌指着缓坡上的茶树说:“这一片是今年新种下的茶树,三五年后进入丰产期,可以带动全镇近千户贫困户增收。”

按照标准化、科技化、园区化、市场化要求,汉滨区打造了百万亩林果、设施蔬菜、水产、畜牧养殖基地,聚合形成全新的产业链,在推动当地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的同时,补齐了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截至今年6月底,汉滨区已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15个,培育中央、省级、市级龙头企业36家,注册农业合作社12223家、家庭农场102家,经营主体达到1476家,累计带动贫困户18950户54095人。

新闻推荐

村里有面“旗”

□通讯员李永明在汉滨区石梯镇青套村,村民们说他们村里有面护水的“旗”。这杆“旗”就是梁国旗,是汉滨区水利局驻青套村扶贫包抓干部。梁国旗今年28岁,2014年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同年10月以优异的成...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