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三江都市报 2017-10-26 08:06 大字
毛继新

[原文]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①矣。斯民也,三代②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①试:试验,验证。②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必须是有所验证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这样,所以能按正直之道行事。”

[评析]孔子从不诽谤他人,也从不过分赞扬人。孔子评价他人,以事实为根据,以道德为准则,不搀杂个人恩怨和个人感情,也就是说不以个人的好恶作为是非和善恶的标准。三代和谐太平,在于直道行事,善于教化民众,因而受到孔子的赞扬。

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②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③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⑤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克制、约束。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复,返回,恢复。复礼,使自己的言行合于义礼。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言行都符合于义礼,也就是符合于真理正义和道德规范的要求。②一日:一旦。③天下归仁:归,趋向,仁,仁德。归仁指趋向仁德。天下归仁,即实现大同境界。④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⑤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回复到义礼上去,这就是仁。每人每天都能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回复到义礼上去,那么,天下的人就都趋向仁德了。实践仁德完全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符合于礼的声音不听,不符合于礼的话不说,不符合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着你说的去做好了。”

[评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爱人”、“仁政”、“德治”和“礼制”的思想理论基础。《论语》论“仁”的有58章,用“仁”字109次,对“仁”有多种解释。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包含孝、悌、忠、信、义、勇、智、廉、和以及爱人等德目,忠恕贯穿始终(其他解释还很多很多,因为仁的作用、表现和修养方法包罗万象)。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仁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主动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义礼的规定,存爱心、发爱言、行爱事。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为仁由己”,每个人都有践行仁的能力,即仁的实践在于人们自己的主动自觉。“为仁”的途径或方法是包括视、听、言、动在内的日常行为中贯彻义礼的原则。合义礼就是仁,行义礼就是为仁。就个人修养而言,最根本的是要自觉加强修养,克服邪念。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见诸葛亮:《诫子书》)。人人克己复礼,社会就会和谐安康。

孔子的“仁”具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人格高于一切(如身份、地位、财富等)的人格意识,二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类意识,三是人为天下精华的人为贵意识,四是中庸和谐的人和意识。

《论语别裁》说,以现代话来讲,“心理的净化”就是“克己”。克己以后,就恢复了“礼”的境界。“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然后,那个礼的境界才叫作仁。如宋儒朱熹的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仁是一种内心实际功夫的修养。天人合一,就是“天下归仁”。“天下归仁”就是归到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境。

孔子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主张,以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为仁准则,对于形成优良民族素质、“礼仪之邦”和礼让为国风尚,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新闻推荐

贫困户当起保洁员扮靓乡村

本报讯(通讯员欧佩)近日,在汉滨区江北办长征村,16名身着橙色马甲、戴白手套、手持钳子的保洁员接受岗前培训。他们都是来自江北办各村的贫困人口,承担起江北办的环境清洁工程。据爱卫办主任周国丽介绍...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