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的石榴树
记忆是寻常的,也是不寻常的。
云淡风轻的九月,我的脚步跟随时光挪动。走进乡村,亲吻土地,清香怡人。
驱车从城区出发,蜿蜒盘旋在通村水泥路上,顺风而上。车窗外,一幢幢新建的小洋楼临近公路伫立,红色的瓦,黄色的墙,白色的窗,绿色葱郁的香樟树,挂满花瓣的紫薇树。还有那火红的玫瑰,金黄的菊花,把农家小院点缀得诗情画意,让人分不清是城市还是乡村。最惹眼的还是围墙上关于“诚孝俭勤和”的主题绘画,图文并茂,栩栩如生。
我不经意间来到了汉滨区关庙镇文化村,这里最大的变化不是高楼林立,而是乡土文化气息的默默扩散。曾经被城里人称作山旮旯的地方,正在向城市化迈进。
早听说这里的新乡贤文化成为典范,今天终于感受到了。在这里,我认识了年过七旬的徐智凤老人,她银丝缕缕,乐观率真。村里要建老年活动室,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她瞅准目标,几经周折,多次找人协调,最终免费得到心仪的那块地。没有资金,她自己拿钱办事;没有教练,她边自学边教;村里有什么扯皮的事儿,她常常闻风出面,就可以和气调平;就连村里最无奈的上访户,也都被她逐一说服。在村民眼里,没有她做不到的事。
乡亲们树起了“乡贤”模范标杆,展示了地域乡土特色,增强了乡土文化归属感,引领了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营造了文明和谐氛围,展现了新农村新气象。
当我问她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儿,老人激动地说:“虽然我老了,但还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啊!有事做,我心情就好;没事做,我就睡不着觉。”听着她铿锵有力的话语,看着她缕缕银丝被风吹起,突然让我想起了已故十年的祖母,还有被叫了几十年的爱称“烂贤惠”!
“人啊,心里要时常装着别人。”这是祖母时刻挂在嘴边的话。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兄弟姐妹都谨记着这句话长大。在我的记忆里,祖母勤劳了一辈子,80多岁了还给我们做一日三餐;一生从不和别人计较,也教导我们这样做。给陌生路人倒水喝,做饭吃,借宿,不计其数;给左邻右舍解决困难,需要什么就送去什么,毫不吝啬;要是遇上自然灾害的年月,大家都缺吃少喝,她省吃俭用,也要想办法帮助别人。
人和事和天地和,家兴国兴万事兴。眼前的徐妈妈,记忆里的祖母,他们都用真诚打动人心,用博爱征服人心,用节俭触动人心,用和善赢得人心,用勤劳改变生活,用行动诠释民风,成为新民风最朴素的先行者,成为乡土文化最忠实的传承者。
不知为什么,我和徐妈妈好像有某种冥冥之中的情愫牵连着。即将离开时,她拉着我合影留念,我挽着徐妈妈站在路边,真舍不得离开。回眸处,竟是徐妈妈小院里星星点点的黄色桂花,缕缕花香弥漫在空气里。门前那棵并不高大的石榴树上,大大小小的石榴挂满枝头。高枝上那个又大又红的石榴,跟随阵阵晚风,轻轻摇摆。夕阳在远处,一抹橘黄暖山村。
天色渐浓,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水泥路缓缓返程了。我的目光追随着路边电线杆上悬挂的宣传牌,“诚孝俭勤和”直逼我心,格外醒目。崭新的民宅侧墙上,新民风文化墙和道德模范好人榜随处可见。尤其是规格较大的文化大舞台,村民们穿着专业的演出服,打着响器,唱着花鼓,声声入耳。“教育家人讲诚信,心怀善良重实诚; 光明磊落来做人,要知仁义礼智信……”
乡村越来越好,这些乡土文化元素越来越浓,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成为珍贵的记忆。一如曾祖父住过的黑瓦灰土墙上清晰可辨的“祖国万岁”,一如祖父贴在堂屋的十大元帅油印画像,一如父亲最喜欢的那幅红光闪烁的开国大典红绸中堂,都还收藏在安静的老屋里。或许它们已经褪色了,但那份情是永不褪色的。
此刻,我又想起了曾祖母栽在老屋门前的那棵石榴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红得惹人眼馋。祖母最爱说的那句“心里要时常装着别人”,如石榴籽一样甜润饱满。她和祖父睡过的那架刻有“花好月圆”的木格子床,如石榴花儿一样惹人喜爱。
国庆节又到了,本想带父母一起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前的红灯笼和石榴树,可父亲担心那里人多拥挤嘈杂,于是决定和母亲一起回老屋,去看看老屋里的那些老物件,还有门前的那棵石榴树。
而我,我的先生和女儿,都想陪他们一起回去。
温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田丕)9月28日,来自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的100多名学生参观了《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党的十九大追赶超越在陕西》大型主题展览。展览自9月22日在安康市开展以来,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