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寨上的银杏树
□杜文涛
夏至的头一天,我来到天池村安平寨探望两棵银杏古树。
正是六月初夏天,阳光明朗朗,田野碧青青。走在乡间小路上,到处弥满着嫩叶和夏花那湿涩芬芳的气息。陪同我的,是三位在村上包村扶贫的单位同事和村上的杨支书。脚步声、说话声飘进坳深的树林,惊动了林间栖息的山鸟,有两只花长尾巴的锦鸡“扑哧哧”从林梢飞出,更唤出了一片发出了清脆柔亮带着旷野味道的啼叫声。
爬上一段陡坡,我们见到了一处四面空阔,估摸有半里见方的平展山头。几阶青石板旁,两棵洗澡盆口般粗的银杏树整齐地横在眼前。银杏树树干粗壮黑黝,枝叶墨绿厚实,树冠密不透风。靠右的树干不知甚故还凹进脸盆大的树洞,泛着青苔绿绿的光。
树下的空地上散落着一个个雕刻精美的门墩、柱石、石碾和条石,显眼的还有一个雕着牡丹花形的上马石。杨支书说,杨氏祖先在三百多年前的清乾隆初年从湖北省安陆府当阳县迁徙到此挽草为界、摆石为记时,这里还没有人烟。后来人多了有了土匪,杨氏祖先便在这三面悬崖、一面陡坡的山顶修建半房半堡的祖屋繁衍生息。房子建好后,基于族人美好愿望,合议后便命名安平寨了。土改时房子分到各家各户居住,上世纪末,村民逐步过上了好日子,便看不上这又旧又暗的老房子了,拆了旧房砖瓦去单家独户盖了新房。天长日久,这里便无人烟了。我问这对银杏树有多少年了?杨支书说听祖辈们传说,树是安平寨建起后栽的,栽在寨门两边,取“双树当庭、银银富贵”之意,有两百多年了。
站在安平寨遗址上,环顾四望,除了后人们新植的两三丈高的泡桐林,密布的阴影和散落的石雕构件,竟找不出任何墙基的痕迹,但精美的石雕却无声地叙述着杨氏的兴旺和安平寨的辉煌。借助不朽的石雕和树梢间透进来的太阳光,我似乎窥见到了夏榻良眠、面风欹枕的栖居者。脚下的遗址已经倾圮、荒芜,在脚下任何一个地方往下刨,下面必有柱石,必有黑砖,必有花鸟鱼虫,必有飞禽走兽,必有“民国”,必有“晚清”。遗址是固化的记忆遗骸,是时间碎片垒于其上的虚无建筑。或许在万籁俱静的月夜,在这里侧耳倾听,你会听到马嘶叫,狮长啸,鹃啼鸣,燕呢喃。
银杏树下有排老屋,一排三间,方石砌基,石墩立柱,胡基垒墙,板木为门,泥瓦覆面,瓦当归水,栅板隔间,雕花横梁,尽显清代遗风。老房子虽透豪华古意,却年久失修,一派衰败景象了。隔墙大半坍塌,楼上罩板悬在半空,穿斗架构已变形,柱斜梁倾,雕椽凤瓦亦散落一地。探首屋内,里面的家具灰沉沉地错杂在一起,折叠而又狭暗,衰残中又有幽昧。老屋旁边有新屋,覃姓的老太太九十岁了,耳聪目明,口齿清晰。她告诉我们,这座老宅一直住着人,直到前几年它被遗弃,由此才开始破败。我突然了悟起了逝去十多年的老父亲常说过的一句话:“刀要人用才不会生锈,房要有人住才不会漏雨。”只因为有人住,这老房子才一直以“现居”的形式延续着,完全隐没在民间、乡间和草间,这才使它躲过一两百年的改朝换代,战火以及匪患。我多么希望这房子再有人继续住下去呀!
银杏树不远的山坳里,有一片杨家祖坟,墓碑高大,石雕精巧,有块墓碑碑文还是位进士所撰。岚皋历史上有藉可查的进士稀少,誉称为“岁进士”的举人也不多。墓碑主人为杨元臣。青碑上的铭文均已漫漶,但看久了,碑文落款处“儒学岁进士某某敬撰”和“大清乾隆”几个字仍从青碑内面浮出来了。看得人眼晴发涩,“岁进士”的姓氏和“大清乾隆”后的年月实难再看出了。依稀读出的一行碑文“远尔教民,绳绳继继,绵绵延延”,似乎印证了碑文撰写人“岁进士”文才的不凡。岁月磨砺,风雨侵蚀,碑文字迹模糊难辨,这位“岁进士”的姓氏名字也许将成为地方文化中一道难有答案的填空题了。
进士是古代文人的极致,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脉。古代社会里,一个名门望族是非常看重“耕读传家”的,杨氏家族是洋溪河畔的望族,也侵润着浓浓的文儒之气。在杨氏祖坟里,我见到了岚皋清末及民国的文化名人杨燮堂的墓碑。杨燮堂派名杨之均,号燮堂,清末岁进士,生于光绪十二年九月一日,卒于一九五零年七月初一,享年六十四岁。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为岚皋清末进士谢馨《海月楼诗文杂抄》文集所写的序文,分别被《岚皋县志》和《岚皋诗文遗存》收录,为岚皋文学史留下了一篇文采飞扬、功力厚实的不朽佳作。
初夏的太阳落得很晚。我在杨支书家里看到了杨氏宗谱。贤能的主妇早为我们备下了一桌下午饭。吃着牛蒡子炖的腊猪蹄,喝着癞瓜煮的野味汤,谝着银杏树和安平寨的传说故事,一顿饭吃得夜色布满了山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盛开还不到时节,但归途中车的灯光却唤来了一片又一片的蛙声,间或还夹杂着几声秧鸡子好听的歌唱。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革委“乡镇是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城关镇又是县域第一大镇,工作任务异常艰巨,想干好不容易,干不好误大事。”7月25...
岚皋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