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医疗资源下沉 打造健康扶贫的“汉阴模式”
袁祖义在诊断患者病情
本报记者 张毅
卫生院留不住人、村医年龄普遍较大,村级医疗服务能力不高,农村养老机构面临“有养无医”的问题。对此,陕西省汉阴县创新服务,完善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能量流,全力全力推进医疗资源下沉,逐渐走出了一条造健康扶贫的“汉阴模式”。
创新服务 完善机制
提升健康服务能力
汉阴县位于陕南秦巴腹地,有57个贫困村,20个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718人,占总人口数21.7%,因病致贫5462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
长期以来,汉阴县镇村两级人才匮乏,镇卫生院“招不来人、留不住人”,村医普遍“年龄偏大,待遇偏低”,薪酬激励机制不完善,健康扶贫缺乏有力支撑。在实施健康扶贫工作中,该县贫困人口量大面广,基层组织力量薄弱,贫困人口基数大,健康扶贫任务非常艰巨。
据了解,2015年以前,汉阴县镇村诊疗量在该县总诊疗量中占比仅为23%,外转省市三级医院患者较多,健康扶贫缺乏有力保障。针对农村基层缺医少药、贫困群众有病不能及时诊治的问题,该县按照“强基层、建机制、保基本”的思路,通过加大投入,引入人才,改革机制,筑牢镇村卫生健康服务网,建强县级医院,让群众少得病,生了病能及时诊治,大幅度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率。
汉阴县卫健局局长张晓斌表示:“我们通过镇村一体化,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进行统一管理,来解决村级医疗机构没有人、服务质量不高、工作标准不达标的问题。通过县镇一体化和镇村一体化,帮带基层镇村卫生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现在,汉阴县镇村两级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从2015年23%提升到2018年57%;县域内就诊率由83%提升到92.1%;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6.94%提升到13.9%;该县因病致贫返贫由10.4%降至8%,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得以实现。
通过医共体的建设,汉阴县将县级医院的优质资源下沉,让好的医生到基层卫生院去坐诊,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看病,有病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以贫助贫 以残助残
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为有效解决农村养老机构“有养无医”的问题,进一步拓宽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汉阴县蒲溪镇中心卫生院率先在该县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与境内蒲双敬老院组建医疗养老服务共同体,由敬老院提供场所、办公设备,蒲溪镇中心卫生院提供医疗设备、药品,派驻医生护士及护理人员,通过实行医养护一体化模式,有效破解农村五保户、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医疗养老问题。
蒲溪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邝小干告诉记者,卫生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理疗一站式提供服务。“敬老院聘请的护理人员均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样既解决了一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也为脱贫摘帽打下基础。”
护理员邝贤长是一位右眼失明的残障人士,每天负责照顾三位无行动能力的老人,在这里工作,不仅管吃管住,每个月还有4000元的工资。今年52岁的徐家群,是蒲溪镇一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她选择每个月上半个月班,与另一名护理人员交替照顾3名丧失行动能力的老人,“这样每个月能拿2000块钱,即有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徐家群说。
“我们中心17名护理员中5名都是残疾人,这些人员经过考核能适应我们的工作后安排他们上岗,这样就达到了以贫养贫,以残助残,以医促养的目的。”邝小干表示,“我们把医疗关口前移,设立了医务室,康复理疗室,提供药品,然后派全科医生和护士驻点,使医疗服务无缝对接。”
完善保障 提升服务
做好群众健康的“守门员”
针对村卫生室工作滞后、服务能力不高、村医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汉阴县对医疗人才实行“县聘县管镇用”和“镇聘村用”,明确村卫生室为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村医为镇卫生院聘用职工,建立合同聘用关系,实行竞聘上岗、一年一聘,村医基本工资与院临聘职工同标准,根据工作完成的数量及质量按月考核下发绩效工资,确保村医年工资收入不低于3万元。
2017年10月,在城里开诊所的袁祖义通过竞聘来到城关镇月河村当了一名村医。“我非常珍惜本次上岗的机会,现在工资与卫生院职工同考核按月发放,养老也有了保障,现在就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做好健康服务。”袁祖义表示,“一年一聘的管理模式以及月考核的制度,能促使我和村医同行们必须自觉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熟记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规范以及健康扶贫政策,认真履行好村医的职能职责。”
汉阴县通过推行镇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让村医思想上有了依靠,待遇上得到提高、养老问题得到解决,工作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明显增强,从而有利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同发展,构建了“连成一片,融为一体”的镇村卫生服务工作新格局。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邱霞王丽)近日,汉阴县人社局、卫计局对苏陕扶贫协作优秀医务工作者史涛、乔之军、朱初明、王...
汉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