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的盆盆窑
□ 王兆群
陕西南部,安康新城(原文武乡)盆盆窑发展历程,是我国建国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初期,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恢复元气,解决农民吃穿住的基本需求,国家鼓励农民传帮带,成立互助组。原安康县县联社动员原文武乡(现汉滨区新城办)石子坡村有制陶手艺的张金仓、张金炳、陈安定三户牵头,筹措80斤棉花,在本村买地2.4亩,建起了黑陶制作窑。主要是制作面盆、盖锅盆、泡菜盆等产品。解决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必须,效益很好。黑陶产业颇具规模,远近闻名。后被安康县县联社收回,成为地方国营的企业——安康黑陶制作厂,吸纳本村有制陶手艺、有劳力、有兴趣的人入厂。入厂的农民有了国家工人的身份,成为吃商品粮的工人,最多的时候工人近百人。企业实行统购统销,企业提供柴火、检验、管理、外销。工人可以以家为单位,独立建窑、独立制作、独立烧窑。合格产品交厂里,企业留取以销售价的60%,40%作为个人收入。据村民介绍,企业鼎盛时期,全村约有70口窑。每年产量达10万余件,产值万余元。这一举措,方便了十里八乡农民的生活需要;也得到了本村村民的拥护,农民有活干、有钱拿、有饭吃。
1959年全国农村大炼钢铁,这个县办国营企业被下放到当时的文武公社,成了集体企业,工人也回归到农民身份。政策不支持了,柴火供应也不及时,当时有三分之一的人退出这个集体企业,另谋生路。制陶厂勉强维持。
1967年,制陶厂又被当时的县二轻局收回,按照集体企业运行。运行三年多,1970年5月,企业又被下放到文武公社。
1973年到1976年,黑陶产品畅销了三年。1988年,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安康,经济活跃了,挣钱的路子宽了,人们不再留恋这个脏、笨、累,且不挣钱的手艺了,多样发展,四处谋生。1992年,这个命运反复的黑陶制作厂宣布“散伙”。村民自烧自卖。
1995年前后,安康的交通有了改观。盆盆可以外销到各县,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产品销路。黑陶产品红火了一阵子。但由于黑陶盆盆笨重、易碎,价格不菲。市场上塑料制品、金属制品逐渐走进百姓家。黑陶盆盆市场急剧萎缩。2008年前后,村上绝大多数烧窑户封窑转行。
但仍有两户把黑陶产业坚持到现在:他们是张正凤、张正满兄弟俩。处在张滩路口的老大张正凤说:“制作黑陶,总是一门手艺,都不做,就失传了,对不起先人。虽然现在市场狭窄,但总是有人需要。”张正凤、张正满俩兄弟是黑陶制作的第五代传人,张正凤的儿子张勇,放弃了承包食堂的生意,回家接替年事已高的父亲手艺,成为黑陶盆盆制作的第六代传人,也是现在制陶的主力。
张正凤说,这个手艺很辛苦,挣不了大钱。一个盆盆工序要十几道,一个月烧一窑半。一窑能装500个。一年能烧15窑。批发价15块钱左右一个。都是零售商上门来收的。目前主要销售到汉滨、汉阴、平利、白河、旬阳等地。宁陕、石泉、岚皋少量销售。一家人参与,收入一家人基本够用。65岁的张正凤感觉已经满足了。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张波通讯员许爱民)近日,汉阴县教体科技局召开“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第二次推进会,全县中小学校长,责任督学...
汉阴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