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阴山城走出的北大“三沈”

三秦都市报 2018-07-29 02:46 大字

■张娟

陕西汉阴,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产丰饶。十九世纪末,这里一个充满中国传统翰墨书香的家庭,先后诞生了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等姊妹多人(其祖父沈拣泉和父亲沈祖颐随左宗棠入陕后,安家室于汉阴)。“三沈”在汉阴书院读书习字,在青山绿水中赋诗作文,度过了愉快的青少年时光。二十世纪20年代沈家三兄弟同时任教北京大学,被当时的学界称为北大“三沈”。“三沈”昆仲少年立志,勤学苦读,弱冠之后,游学中外,学贯古今,是中国二十世纪壮阔文化长河中的中流砥柱。

沈大先生沈士远,1881年出生。1917年,被聘至北京大学任教。沈士远在北京大学有一个雅号,名曰“沈天下”。因他的讲义中有一篇《庄子》的《天下篇》,他讲解的十分仔细,据说这篇文章一直要讲上一学期,今天天下,明天天下,天天天下,因此学生们送他一个别号“沈天下”。沈士远的一生,是从国学起步,拥护新学,以教育得名,为中国现代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沈家老二沈尹默,生于1883年6月11日,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先驱,近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杰出的书法家和教育家。沈尹默受家学渊源影响,少小就有书名。1913年他执教北京大学前即致力于魏碑,旋以北碑名重北京。当时北京大学第一院、第二院和第三院大门前所悬挂校牌,均为尹默所书。沈尹默毕生不废临池,遍临诸家碑帖,正、行草书无所不工;书法精于用笔,控纵如是,点画精到圆满,意趣平淡韵远,雄壮浑厚,妍妙风流。在新文化运动中,沈尹默倡导并写作新诗。1918年在改版后的《新青年》发表新诗18首,其中的《月夜》被称为我国新诗史上第一首白话诗,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很大。

沈三先生沈兼士出生于1887年7月31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史学家、诗人。1905年与兄沈尹默自陕西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留学。归国后,执教于嘉兴、杭州。1912年秋到北京,不久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厦门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聘为国文系教授,讲授文字学、《说文解字》等课程。沈兼士一生从教,为人师表,爱国忧民,博学多才,博识古今中外,他所倡导的各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对后来学术界的影响极大。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南厚重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三沈”沉稳的个性,包容万象的学养。他们一生不仅保留了在汉阴养成的生活习惯,甚至到老也未改浓重的陕南乡音。沈尹默对陕南时期的生活有过这样的评价:“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

新闻推荐

高龄孕妇出状况列车急停1分钟

半岛全媒体记者马正拓通讯员姜兆蓓马晓东报道本报7月18日讯7月17日晚上,在青岛开往成都的列车上,一名怀孕八个...

汉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