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关头更显大仁大爱 ——记市中心医院呼吸二科主任李力

安康日报 2018-07-11 11:48 大字

[摘要]——记市中心医院呼吸二科主任李力

记者 肖兵

在紧要关头,成功完成安康第一例新生儿支气管镜检查的大夫名叫李力,46岁,市中心医院呼吸二科主任。

这名幼儿出生仅4天,两天前才从汉阴县医院转到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孩子刚生下来,很快出现了呼吸急促、血氧无法维持等状况,被诊断为间断青紫气促原因待查,要想进一步治疗,必须通过支气管镜检查找准病根。可是这个出生仅4天的孩子,体重不足3千克,气道十分狭窄,全市有人能做这个检查吗?

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陈群,很快想到了李力,这个此前已开创多个安康第一例的大夫或许有办法。果然,接到求助信息后,李力没说二话。7月5日下午,陈群带领四名大夫和三名护士将幼儿护送至南院区,一座爱心之桥在市中心医院南北院区接通。同事手机上的一张照片显示:四名医护人员半跪在地上,用双手托着孩子,李力正聚精会神地将一根极细的支气管镜从孩子的鼻腔插入。

透过支气管镜,此前怀疑的气管软化、先天性气道畸形、气管异物等问题被全部排除,为孩子进一步治疗明确了方向。看到孩子顺利完成检查,家属胡先生激动得直抹眼泪:“要是在这做不了,就得去大城市,来回花费大不说,还要长途颠簸,这么小的娃哪里受得了。”

事后,有人问李大夫,孩子那么小,万一出现意外怎么办?他却说,我觉得大夫应该具备冒险精神,多为病人着想,只有排除万难、勇于探索,医学事业才可能继续发展。“如果风险大,就不敢迈步,这个领域永远都不会有突破。”

敢于突破自我的底气来自于扎实过硬的技术。这些年,李力先后完成了安康市第一例经皮胸膜活检、第一例经支气管镜纵膈淋巴结针吸活检、第一例经气管镜电刀及电圈套治疗。特别是经支气管镜纵膈淋巴结针吸活检,要将一根长长的针管顺着支气管镜插入,刺穿支气管壁进入纵膈,找到CT中淋巴结的位置,从中抽取组织用来检测。“风险非常大,纵膈离心脏很近,万一扎到心脏和大血管就出大问题了。”迄今为止,这项操作已开展40多例。

李力的父亲是呼吸领域的老专家,曾创立了安康地区医院(市中心医院前身)传染科。从小耳濡目染,让李力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很自然地选择了医学专业。那时X线片诊断对学生来说难度很高,但李力能说得头头是道。后来,每次上片子诊断课,老师都要让他去台上给同学们讲一讲。1993年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选择去南方大城市发展,李力却毅然选择了安康,“从小在这里长大,对这里有感情了。”在李力看来,在哪儿都是看病,能为家乡人服务不是更好吗?

对医学极度的好奇和敏感,一直延续到了他工作后的每个阶段。为了提升专业技能,造福更多患者,他除了在日常工作中跟老同志学习,还主动联系医院进修学习,先后到西安交大一附院、北京北方呼吸病研究所学习一年,后又在上海二军大长海医院呼吸科就气管镜学习四个月。

从医二十多年来,李力收到了数十面锦旗和感谢信,每个文字都透着患者沉甸甸的爱。1999年,当李力将一截胶卷从一名20岁女孩的气管中取出时,她的呼吸立马顺畅起来,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之前这个女孩老是气喘,被当做哮喘治疗了整整10年。隔日,她便送来了“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的锦旗。

2008年5·12汶川地震期间,市中心医院承接了一位从四川乡下转过来的重症患者。那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地震中被围墙砸中,身体多处骨折,肺部损伤,完全丧失自理能力。作为主管大夫,李力不仅根据病情做治疗,还当起了陪护,每日为他端茶倒水,翻身、喂饭,给他做康复,陪他谈心,疏解内心的苦闷。

在同事看来,李力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多年来,他们一家三代人一直挤在医院不足90平方米的家属楼内,目的就是为了离病人更近一点。“住在医院方便,半夜三更患者打个电话,衣服一披就能赶过去。”在医院工作,李力已经习惯了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在医院值班成了家常便饭。“当大夫虽然辛苦一点,但看着患者康复了,也很有成就感。这几年发现自己懂得越多,越谨慎了,对医学也有了更多的敬畏。当医生一定得有奋斗和吃苦精神,危急关头还得有担当精神,要不然医学怎么进步?”

新闻推荐

汉阴:让家乡河水清景更美

 本报记者齐卉通讯员刘定龙  安康市环保局近日发布消息显示,2018年1月至4月,月河汉阴段三同村出境断...

汉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