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孟浩然与“铁杆粉丝”李白的师生情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背景解读

绵阳晚报 2017-09-24 11:47 大字

马睿(绵阳)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暮春,28岁的李白矗立在黄鹤楼上,目送着40岁的诗坛前辈孟浩然乘船东下广陵(今江苏扬州)。

早在开元十五年(727),李白“远客汝海,近坏郧城”之时途经襄阳,就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谒孟浩然。直到开元二十七年(739)孟浩然垂暮之际,李白还与他过从甚密,赠有诗文。二人虽然年龄相差了12岁,但却一见如故。

黄鹤楼起源于三国时期的瞭望楼。东吴黄武二年(223),吴大帝孙权为扼守战略要地,防范蜀国的偷袭,在黄鹄山(今蛇山)依山修筑了一座军事城堡——夏口古城,黄鹤楼作为城西南的瞭望哨楼与夏口古城同时诞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哨楼仍然保存在临江的黄鹄矶上。到了唐代,黄鹤楼逐渐从“军事楼”转化为“观赏楼”,仍坐落于黄鹄矶上。唐代的黄鹤楼以规划严整为特色,楼宇规模的宏大,楼与城连,崇构巍峨,高标卓立。四周绕以围墙,且有角楼。既可登楼览胜,也可作为瞭望的哨所。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由于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而后人把他和王维并称为“王孟”。其杰出的诗歌成就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李白便是其中之一。古人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孟浩然之所以能够对李白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孟浩然的身上与李白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是嗜酒如命的共同爱好。孟浩然一生爱酒,现存诗文中,直接写酒的就有19首,间接涉及到酒的则有69首,占孟诗总量的23.6%。在这些与酒有关的诗文中,从内容看又可以分为:送别朋友饮酒、接待朋友来访饮酒、参加宴请时饮酒、户外徒步时饮酒、节假日在家饮酒、借酒抒发志向、工作餐饮酒、结交朋友时饮酒、记录他人饮酒、走亲访友时饮酒、以茶代酒等多种不同的场合,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达到了“醉月频中圣”的境界。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大诗人王昌龄来襄阳拜访孟浩然,当时他背上的疽病刚刚痊愈,本不宜饮酒。但诗友重逢,孟浩然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直接“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结果,病情恶化,旧病复发。最终被一顿酒送了老命,享年52岁。李白则更是个爱酒之人,直接被人誉为“酒仙”。美酒,成为了二人思想沟通最佳的桥梁和精神交流天然的媒介。

其次是尚侠任气的性格特质。侠士之风盛于战国,深为唐人所青睐。孟浩然曾在自己的诗中屡屡提到“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平生一匕首,感激送夫君”,“四海重然诺,吾尝间白眉。秦城游侠客,相得半酣时”。李白自我评价是:“白少颇周慎,忝闻义方;入暗室而无欺,属昏行而不变”。据杨天惠《彰明遗事》记载:“(李白)任侠有气”,魏万则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一生都以鲁仲连为偶像,而鲁仲连正是一位帮助平原君击败强秦,助田单复兴齐国,义不受赏的大侠。孟浩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尚侠任气的性格特质,恰与李白不谋而合。

第三是异常强烈的自我意识。孟浩然的诗中多有自己的形象,常常在诗作中使用“我”“余”“予”等第一人称,比如:“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仲尼既云殁,余亦浮于海”(《岁暮海上作》)等等,不可胜数。李白的诗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充满主观色彩的第一人称更是比比皆是,譬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同样表现出异常强烈的自我意识。

第四是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据史料记载,有一次,孟浩然在竹林间转悠,笑容可掬。又看见渔翁打了一条鱼,竟然高兴得跳了起来。朋友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刚才写诗,写到竹子和鱼。正好不知道竹子有多少节,鱼有多少鳞甲,怀疑有错。现在看见这两样东西,便放心了。”。孟浩然晚年为了吟诗,甚至眉毛都掉光了。尽管李白是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同时也是位创作态度极其严谨认真之人,他曾经前后三次模仿《昭明文选》进行文学创作,稍有一点儿不满意就焚毁。最终只留下《恨赋》和《别赋》。

第五是藐视权贵的傲岸气质。孟浩然一生藐视权贵,不愿与趋炎附势之徒同流合污。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韩朝宗时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便邀请孟浩然参加饮宴,并有意向朝廷推荐他。恰好这时,孟浩然正与朋友来宴饮,朋友便提醒他:“您不是已经和韩公约好了吗?!”谁知,孟浩然不屑一顾地说:“已经开始喝了,别管他!”便未赴约。这话后来传到韩朝宗耳朵里,韩很生气,举荐之事自然也就泡汤了,但孟浩然并不后悔。孟氏宁肯“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也不肯向权贵低头。他这种卓越品格,正与李白平交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高度契合,一脉相承。

最后是不谋而合的诗歌风格。孟浩然最擅长写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这也正是李白的强项。历代许多诗歌评论家都认为:“(李)太白五言律多类(孟)浩然。”(胡应麟,《诗薮》),“观《李太白集》,五律清新俊逸,多似(孟)浩然者。”(房日晰,《李白崇尚孟浩然的缘由》)。安旗先生在《李白传》中甚至直接认为,李白的五古和七古曾得到过孟浩然的指点。在五言律诗的创作上,孟浩然有“以古诗为律诗”的特点,李白也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点,直接把古诗和乐府的创作推向了巅峰。

除此之外,孟浩然还是个风度翩翩之人,据史料记载:“襄阳(孟浩然的籍贯)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而生”(王维,《孟浩然画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圃,以全高尚。”(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如此种种,李白焉能不为之倾倒,成为其铁杆粉丝。

长江水道,自出三峡之后,水流速度便渐渐平缓。从孟浩然饮完李白奉上的最后一杯送行酒后登船离岸,一直到“孤帆远影碧空尽”,以唐船的航行速度,至少也得一两个小时。

在这一两个小时之中,矗立于黄鹤楼上的李白,遥望着偶像远去的帆影,会想些什么呢?

李白肯定会想:在许多时候、许多方面,自己和孟浩然都心灵相通。孟浩然有悲伤之处,李白能理解。李白有高兴之事,孟浩然同样也能领会。

今日,李白特意登上这黄鹤楼顶,不为别的,就是想从高处送一送老师、看一看长江。

从黄鹤楼顶俯视长江,自然与从别处看长江不同,那绝对是境界迥异。眼见这浩浩长江,就如浩浩历史,也就如浩浩荡荡的中国文脉。一浪接着一浪,一浪推着一浪,秩序井然。大自然的规律,使长江之水永远浪浪相挽,浪浪相扣,井然有序,一直流向天际,流向东海。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李白虽然是孟浩然的学生,但学生终将超越老师,这既是长江的规律,更是中华文化的规律。

新闻推荐

汉阴财政推动重点工作出成效

本报讯(通讯员余仁周晓萍)今年以来,汉阴县财政局立足县情,围绕保障,紧盯目标,扎实推进财税收入征管、扶贫资金绩效、财政改革创新三项重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呈现诸多亮点。该县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及时...

汉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