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教课堂“连线”希望田野 安康市党员远程教育扶贫“八个一百”工程综述

安康日报 2019-06-27 07:00 大字

[摘要]——我市党员远程教育扶贫“八个一百”工程综述

通讯员 喻民 邱益松

在脱贫攻坚进入全面决胜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利用党员远程教育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资源覆盖面广等优势助力发展?安康市通过建强远教阵地,拓宽学用平台,开展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工作,切实发挥出党员远程教育教育党员群众、培养新型农民、提高产业效益、凝聚发展合力作用,为全市如期脱贫摘帽和高起点开启乡村振兴征程注入新动能。

找准“结合点”,助推全市脱贫攻坚

安康山大沟深、贫困发生率全省第一,大部分贫困群众居住分散、信息闭塞,这些朴实的农民整天和泥土为伍,同虫草相伴,处在信息、技术孤岛上。

党员远程教育工作已开展11年,累计1.5亿元的基础建设投入,建成了覆盖全市所有村(社区)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全市1869个基层站点不仅统一配置了电视机、机顶盒、宽带网络和无线WIFI,配套培育了500余个产业学用转化实践基地,组建了1037人的远教专家服务队伍,还制作了典型经验、实用技术等乡土教学课件300余部,在传播政策技术、组织开放式教学和推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优势独特明显。

怎样让这一教育教学优势成为助推全市脱贫攻坚的“利器”?安康市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需求,重新整合了党员远程教育资源,建成了远教扶贫区域化培训中心、远教扶贫电商示范店、远教扶贫学用示范基地、远教扶贫示范广场,还制作了远教扶贫教学课件、远教“扶贫之路”栏目等,使党员远程教育成为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工作能力水平的“导航线”,促使基层党员干部以过硬的本领挑起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使命,带领群众脱贫越线、同步小康;成为增强农民群众脱贫本领和内生动力的“功能线”,引导农民群众不等不靠、顽强拼搏、决胜贫困,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打好“组合拳”,办好远教帮扶大课堂

党员远程教育扶贫“八个一百”工程是针对贫困群众致贫症结,因村制宜、各有侧重实施远教帮扶项目,打出的一套集扶志、扶技、促销、育人为一体的“组合拳”。

傍晚的白河县陈庄村远教扶贫示范广场上一派热闹,大伙聚精会神地看着前方LED屏上播放的视频。“吃完晚饭,我们就到广场来,大屏里播的,都是我们喜欢看的。今天播的《文以化人》,我们村也有这样的事……”一名群众如是说。

针对移民搬迁小区聚居群众迫切需求技术引领、文化引领的情况,在充分发挥远教示范站点作用基础上,建设了一批远教扶贫示范广场,由村党支部牵头,及时确定远教广场学习主题,同时建立“点播”制度,群众“按需点菜”,切实把远教广场办成村级“电视台”。

缺技术、缺信息,是制约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的现实问题。安康市紧跟产业区域化、园区化发展要求,整合部门师资、经费资源,成立远教扶贫区域化培训中心,打破传统远教站点以村为界习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辅导专家、“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致富典型等,开展讲政策、讲技术、讲新风、讲法制、讲经验“五讲”活动。

对于农民来说,在区域化培训中心学习,只是解决了“知”。要“知行合一”,必须进行实践操作。安康市采取打造“学用基地”的办法,把培训延伸到产业园区,通过在园区预留地块或工作区,组织群众实地见习和上手操作,把课堂所学转化成上手能干的技能。

远教扶贫“八个一百”工程,既各有侧重,又彼此关联:远教广场、远教示范站点和区域化培训中心,解决的是群众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学用转化基地解决的是群众“会做”问题;而远教扶贫示范店,则解决的是群众生产销路的问题。

“有了远教扶贫电商示范店,我再也不用担心土豆卖不出去啦!”平利县正阳镇八仙村贫困户汪孝兰刚在本村电商示范店卖完她家的土豆,脸上满满的开心。像汪孝兰一样,通过远教扶贫电商店将自家农产品“触网变现”的农户还有很多。

(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工厂开到了家门口

通讯员贺余环近日,在白河县宋家镇党委政府牵线搭桥下,磨坪社区引进白河县森荣工艺制品厂。新社区工厂的落地,为当地群众提供...

白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