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安置点有块地”
通讯员 李清泉 刘淑雅
每天一大早,是邓昌兰最忙碌的时候,喂完嗷嗷待食的小鸡仔,便和丈夫宝贝似的拾掇起那块标记有姓名的“三分地”。
“种点晚四季豆,正好赶上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让老两口对这块来之不易的土地格外珍惜,尽量让它们发挥最大价值。
今年65岁的邓昌兰是白河县冷水镇全家村5组人,除老伴外,还有一个智障的儿子,一家三口住在离村道五六里的山上,山高路陡屋漏,日子过得很凄苦。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彻底扭转了邓昌兰家的状况,去年11月,一家三口不花一分钱就住进了75平方米的安置房,屋内水电齐全,生把火就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刚搬下来时,我们担心没有地种,以后吃啥?”“现在好了,村上给我们每户搬迁户划了一块地,不仅可以种菜,还免费建了猪圈,平时种种菜,和邻居聊聊天,日子过得比以前舒心多了。”邓昌兰感叹着生活条件的改变,无比幸福地说。
为了让他们比学赶超,自食其力,在每块地前,还竖了一块指示牌,上面清楚地标记了各家的家庭情况,并针对性地写上“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鼓励的话语。“这样让大家互相有个对比,从内心激发大家的动力。”全家村驻村第一书记何秀波说。
在冷水镇,像邓昌兰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数是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家中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在家种地自给自足,如何让搬迁后的他们有持续生活能力?该镇从解决群众最现实的需要入手,在有条件的搬迁安置点流转土地,按照人均1分地的标准为搬迁群众划分菜地,让他们有房住、有地种,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目标。
“有了土地以后,人变勤快了,邻里矛盾也少了。”该镇人大主席黄勇介绍,土地不仅解决了群众的现实需求,还成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有效载体。
家住兴隆村的皮国宝,整天游手好闲。自从在安置点有了地后,皮国宝就像变了个人,成为邻居眼里勤劳的“代言人”。一有时间,他就泡在地里,“春季种四季豆、辣椒,秋季种萝卜、白菜,只要经营得好,平时足够我吃了。”皮国宝说。现在他每天的要紧事就是给他的菜地除除草、施施肥,让地里的庄稼长得更旺一些。
过上了新生活的皮国宝除了种菜外,还有一个大目标,“以前游手好闲,给别人的印象很不好。现在政府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表彰‘自强标兵’,我要勤奋努力,争取在全村受表彰拿大奖。”
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生活有保障?“我们多方探索,因地制宜地在分散安置点以‘我在安置点有块地’的模式,就近流转土地,按照人均1分的标准免费分给搬迁群众,并根据他们的现实需求,统一新盖猪圈、鸡舍等养殖场所,让他们住上新房‘挪穷窝’,种养结合‘进富窝’,毫无后顾之忧地过上后搬迁时代的幸福生活。”该镇党委书记黄治波说。
目前,该镇已在全家、兴隆、红椿等村流转土地40余亩,让132户400余名搬迁群众过上了“我在安置点有块地”的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郎海侠王臻)4月21日16时,白河县城副中心(中厂镇)红石河隧道全线贯通。红石河隧道入口位于中厂镇同心村2组红顺公...
白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白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