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村里幸福人

安康日报 2019-04-18 01:00 大字

通讯员 马运溧 聂艳秋

沿着白河县城关镇幸福村一盘山公路行至半山腰,再顺着羊肠小道继续往里走,一阵蜜蜂振翅的“嗡嗡”声传来。循着声音望去,一个全身包裹严实的中年男人倚在4米多高的树杈上,一只手拿着筐,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将树干上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一块一块地往筐里放。

经询问得知,树上的男子名叫潘布洪,是幸福村的中蜂养殖大户,也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正在收从自家蜂场跑出来的蜜蜂。

跟随潘布洪来到位于幸福村六组的养蜂场,50来个蜂箱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仔细观看后发现,很多蜜蜂在蜂箱口集结,一时无法进入到蜂箱内。

“今年天气好,特别是这些天温度高、蜜蜂长得快,分箱晚一点,蜂箱都装不下,蜜蜂就会出逃,找新的窝。”潘布洪边说边把刚才收回来的蜜蜂放进一个事先处理好的新蜂箱中。

处理完刚收回来的蜜蜂,潘布洪又被妻子涂枝丽叫过去处理别的蜂箱蜜蜂争巢的问题。手上忙个不停,额头上热汗直冒,幸福的笑容却时不时涌上他那红彤彤的脸颊。

几年前,潘布洪的生活还是另一番模样。因为患糖尿病,没办法干体力活,家里还有两个求学的孩子,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体弱的妻子涂枝丽肩上,靠着她在饭店、超市当服务员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2016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幸福村组建成立了中蜂养殖合作社,潘布洪就在这时遇到了人生的转机。

“我这身体差,蜜蜂从来没养过,家里一个子儿的积蓄都没有,养蜂怎么弄的起来?” 潘布洪说,刚开始村上引导他加入合作社发展养殖中蜂时,他还是很担心,后来通过脱贫攻坚队反复做工作,他放下了思想包袱,积极参加村上组织的养蜂技术培训,经常到蜂场去看别人怎么养,怎么管护,怎么分箱。

通过学习和实践,潘布洪逐渐熟练掌握了养蜂技术,加入了幸福生态养蜂合作社,并被合作社聘为蜂场的管理员。2017年底,合作社首批分红加蜂场管护工资,让他增收2万元。

初尝蜜果,潘布洪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2018年,他申请了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购买了40箱中蜂,成了村里的养蜂产业大户。除了自己养蜂,他还将缺乏养蜂技术的十几个贫困户的蜜蜂进行代养。由于是野外放养,有着良好的环境和蜜源,2018年,潘布洪采收的500多斤蜂蜜以65元一斤的价格被抢购一空,直接增收32500元。

“去年蜂种买的晚,只割了一次蜜,500多斤,一下子全卖完了,后来有好多人打电话跟我订蜂蜜,都订不到了。今年气候不错,估计能割两三次蜜,产量1500斤估计没啥问题,能卖个10万来块钱。”潘布洪搓着起满老茧的手说道,“要说,还是国家政策好,政府又是给免费培训,又是给我们提供贴息贷款,搞得好还有产业奖补,人只要勤快一点,咋可能富不起来啊!”

“幸福村从成立中蜂养殖合作社开始,就通过‘支部+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将全村贫困户捆绑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集中技术培训和蜂场管护,条件成熟的由合作社扶持培养成养蜂大户。根据地域划分,将养殖中蜂的贫困户分成几个小组,由几个技术过硬的大户带养,在保证蜂蜜产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再以保底价全部回收进行统一外销。”幸福村脱贫攻坚驻村队员周阳舰如是说。

据悉,该县城关镇坚持因村制宜、因户制宜、人业相适、规划适度的原则,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主抓见效快、成功率高、风险小、贫困户收入稳定的主导产业。全镇发展天麻18000平方米、中蜂1500箱,带动440余户贫困户增收,加快形成了镇有产业园、村有主导业、户有致富路的产业格局,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新闻推荐

新风拂出“心”气象

“建设安康新民风,培育文明新风尚。全市上下齐宣扬,助力脱贫奔小康……人人诚孝俭勤和,城乡处处正能量。全民践行大合唱,秦巴...

白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白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