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苦”精神催生“幸福白河”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蝶变之路
[摘要]——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蝶变之路
记者 张思成 张俊 谭西 通讯员 鲁延福 阮郁
从“天宝模式”到“三院样板”,从河街改造到桥儿沟新貌,从“黄氏家规”到“教育名片”……看得见的是变化,看不见的是传承。
以“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为核心的“三苦”精神,从上世纪70年代萌芽,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成就了今天的秦楚边城,一个以甘甜为主要感受的新时代——“幸福白河”。
一切正如县委书记陈晖所说:“‘三苦\’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激发精气神,引领全县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白河人‘苦\’了四十多年,也确实到了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但白河的步子不能停下,如何回顾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得失,在‘三苦精神\’的激励下走得更远,是新时代新‘三苦\’新白河要做的事情。”
日新月异,气象万千。所幸白河没有辜负这四十年,才使得今天的脚步如此稳健、有力、厚重。
“苦”是手段,目的在发展
幸福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纵观这四十年,白河发展的道路从未停止。从1978年到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由3943万元增加至675129万元,增长170倍,年均增长12.3%;财政总收入由530万元增加到25617万元,增长48倍,年均增长11.8%;地方财政收入由113.6万元增加至8912万元,增长78倍,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8.8元增加至9154元,增长155.7倍,年均增长13.8%。
尽管数字的变化惊人,但经历了四十年的漫长岁月,再稍作横向对比,2018年2月9日,在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上,县委常委会一班人“发展不足是白河面临的最大困难,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最大愿望”的基本判断,就显得客观和理性。现实依然严峻,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以“三苦”精神为旗帜,把“发展第一要务”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白河的发展,成就已经相当令人瞩目。在“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省市平均水平,六个翻番目标全面实现。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25.1∶37.1∶37.8调整为2015年的14∶59.1∶26.9。以农业园区、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为带动的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以汽车装配、新型材料、医药化工、木瓜制品、服饰加工为主导的新型工业逐步壮大。以县城防洪保安、316国道县城过境段改线、河街棚户区综合改造、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白河高中新校园、汉江白河电站、地方道路升级改造、重点旅游景区开发、汽车装配产业、县城文化体育中心建设等“十大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和加快推进,为白河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步入“十三五”新征程的白河县,依然坚持把追赶超越作为全县工作的主线,把经济提速增效作为追赶超越的根本支撑,三次产业协同并进,2017年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市第二。白河电站全面复工,河街三线工程、白河水色生态科技园、汉江白郧大桥、天宝梯彩农园景区等一批重点工程和产业项目扎实推进,旅游发展也呈现出良好势头。
39岁的卡子镇凤凰村人肖世国,是在“三苦”精神浸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的个人经历,也成了白河发展路径的一次个体印证。尽管只有初中文化,还在煤矿、砖厂卖过苦力,但借助发展的大潮,肖世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2003年在三盛电子有限公司做绕线工起步,他迅速从组长做到了中层。2010年,已颇有经验的他在广东省惠州市创办友利盛电子厂,并迅速将厂办到了梅州等地。2017年,肖世国以返乡能人的身份,创办了陕西友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白河独资、合资开办工厂5家,带动就业300人左右。按照他的计划,两年内还要在白河每个镇都开办一两家工厂。
个体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态势,汇集成了白河加快发展的涌流。白河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监测排名从70多名上升至41名,2007年、2008年、2012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奖,2009年、2012年、2013年、2014年4次获得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名。
“苦”是途径,一切为民生
现如今,当个白河人有多幸福?看看白河一中就知道了。
重教兴学是白河的传统,经济并不发达的白河,却始终在“勒紧裤腰带”办教育。从“一无两有”到(下转四版)
【开栏语】:
为全面、深度、多维呈现白河经济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生动展示从孕育“三苦”精神到“幸福白河”的生动实践,着力提升良好对外形象,为加快构建美丽富裕新白河,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浓厚氛围,从即日起,本报推出“誓以三苦换甘甜 幸福白河谱新篇”系列报道,和广大读者一起,见证这座秦楚边城的成长之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商曼)近日,白河县卡子镇药树村综合服务中心热闹非凡,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当天,他们共同见证了三农农业综合开发...
白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白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