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边城织锦绣 乡村振兴踏歌来

安康日报 2018-02-25 01:11 大字

产业扶贫富百姓群众文化活动闹热乡村文明新风扑面来贫困群众有了新家园村民钱袋子鼓了万亩芍药基地小木瓜做成大产业千亩茶园绿染山川通讯员 鲁延福 汪银春

秦头楚尾,大美白河。天蓝、水清、村美、民富、人和,在这方百姓世代劳作生息的天地间,时光沉淀出魅力乡村的醇美与从容,演绎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隽永画卷。

一组组跃动的数据,见证着乡村的蓬勃发展和华美蝶变——

全县培育县级以上农业园区75个、专业合作社135家、种养大户263户,42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960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 15个村启动“三变”改革,培育“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点4个,发展村级电商服务点86个,创办社区工厂33个,培育新民风建设示范村39个,培育市级以上生态示范村38个。

从“天宝模式”到“三院样板”,昔日穷山沟、今日聚宝盆,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2017年,白河天宝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国家3A旅游景区,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设家园、农民变工人”的“天宝模式”成功推广,再获殊荣。而在冷水镇三院村,通过建立“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家园、办社区新工厂、育时代新农民”生态搬迁的“三院样板”,实施“社区工厂+基地+农户”、“生态园林+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牡丹、核桃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住进社区,并在家门口就业。

“一村有一品、一村有一景、一村有一业、一村有一韵”, 在白河,一个个特色村庄宛如璀璨“明珠”,1450平方公里的白河大地“灿若星河”。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白河县依托4个省级、16个市级和36个县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模式,采取贫困户以土地、房屋、资金、劳务在市场主体“入股分红”的方式,实现“土地入股有租金、资金入股有股金、劳务入股有薪金”,既有效整合了农村闲散资源,又帮助贫困群众实现"死钱变活钱、小钱变大钱"的愿望,调动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茅坪镇田湾村是“三变”改革试点之一,外出返乡创业能人汤海成立的田湾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主动承担起“三变”经营主体的责任,由村委会牵头把30万扶贫试点收益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与村委会筛选30户贫困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颁发股金证,每户股本1万元,协议期内,每年按照股本的10%给贫困户分红。贫困户由过去单一的农民身份演变为社员、股民,而其收入也同步实现了多元和稳定。目前,全村40余户贫困户定时领取股金“分红”,200余人领取“薪金”,80余户农户领取“租金”,30多户贫困户转包合作社产业园100余亩。

产业兴旺是农村振兴的基石。白河着眼“光皮木瓜、白河茶业、畜牧产业、油用牡丹、碳基营养肥、石材产业、生态旅游、健康养老”八大产业,从企业到基地、从加工到销售进行整体规划,推动实现产加销、贸工农、龙头+基地+农户一体化发展。

从“泥腿子”到“新农民”,“双建双培”强堡垒,人才回流力量,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在卡子镇,最靓丽的风景是茶园,鼓起农民钱袋子的也是茶园。翻地、修枝、栽新苗、育茶籽……丰收的喜悦在韩吉祥的脸上荡漾。

“扛起锄头是农民,走进茶厂是老板”,韩吉祥乐呵呵地说,“提及农民,过去总叫人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让农民成为一份体面且有吸引力的职业。这份“体面”,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足,更是精神层面的光彩。”

乡村要振兴,人力是保障。白河以“党建+”助力脱贫攻坚,创新实施“双建双培”工程,通过建强支部,建强实体,把优秀民营企业家、务工能人等市场主体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和村干部,把党员和村干部培养成市场主体带头人,丰富“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建立支部引领、企业担责、贫困户受益的工作机制,打造一支党性强、能带富、留得住的“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双建双培”工程启动以来,130余名党员和村干部创办新型市场经营主体208家,2000余名外出能人返乡创办市场经济实体300余家,带动810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同时,白河还巧打“就业帮扶拔穷根,技能培训生新根,创业扶持扎富根”组合拳,新创办社区工厂7家,创建市级就业扶贫基地3个,定向培训输出足部修护师1329人。通过开展“新型农民大培训暨文艺走进新农村”活动、“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等,仅2017年,培育 “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民”已达1000人,各类“土专家”200多人。此外,通过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45家企业、56个农业园区与74个贫困村签约结对,全县建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从“三改一拆”到“厕所革命”,山清水秀空气好,农家乐升级民宿经济,农村成为宜居家园

12月19日,10余家中省媒体聚焦了白河陈庄村“厕所革命”。目前,全县建成环保型户厕70座,公厕10座,建成发酵床猪圈(厂)42个。

同在陈庄村,穿过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的千亩茶园,一栋栋优雅古朴的农家民宿浮现眼前,簸箕、犁耙等传统农耕器具让游客切身体验到浓厚的乡村文化,记起“乡愁”。

绿水青山和乡村风俗,是乡村最优质的资源。白河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民宿经济纳入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依托历史人文底蕴,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加快民宿产业发展作为生态与富民、美丽与发展共赢的重要抓手之一,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突出规划、因地制宜,民宿经济发展成为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

在茅坪镇,以黄姜初加工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和杏鮑菇菌渣为原料生产碳基营养肥,引得好评如潮。通过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延伸了产业链条,降低了生产成本,做到了废料零排放、环境零污染,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发展了特色农业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方“共赢”。

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为推进生态建设,白河在全省率先建成河长制监督管理云平台和指挥中心,成立河道管理警务办公室,创新落实“两长+三员”护河制,全市示范河流工作推进会在白河召开。先后承办和举办全省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陕西省第二届“休闲农业·大美田园”趣味运动会、“云间桃花.水色白河”等系列活动,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

一幢幢黛瓦白墙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匠心独运,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行走在白河广袤的农村,“美丽”成为农村最有利的注脚!

从“模范评选”到“新民风建设”,清新乡风习习吹,文明新风阵阵来,美丽乡村注入美丽灵魂

农村之美,美在环境、美在产业,更美在村风、民风。如何让摆脱贫困的村民,走上凝心聚力共建家园的蓬勃发展之路?白河县不断加大卡子镇张黄大院、桥儿沟旅游街区、石坎水平梯地、土墙石板民居,文物古迹、农业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把乡土文化根脉融入一砖一瓦,一家训一楹联中。为传承优良家风、引领文明村风,开展“白河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人心;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县新建镇村文化中心30个,建成县镇村三级广播平台,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扶贫”等,补齐农村“精神短板”。

在推进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的征程中,该县修订了117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抓实道德评议、红白理事、村民议事、禁毒禁赌会“四会”,开展特色文化一条街建设、“两股歪风”整治、优良家规家训评选、先进人物评选活动、集体升学礼等活动,策划《家风正方可行远》公益短片,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同时,创新“理论+文艺+互动”、“理论+政策+典型”、“理论+互联网”等宣讲形式,建好理论宣讲、文艺演出、新闻宣传“三支队伍”,巡回全县农村社区和重点脱贫村,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大宣讲活动。目前,累计开展新民风文艺惠民演出112场次。新华社《内部参考》以《陕西白河“理论+”把党的好声音说进农民心坎里》为题,对此创新做法进行了系统报道。

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自奋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后,白河县迅速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领脱贫攻坚的意见》,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举办了白河县2018年首期“白河大讲堂”。

诚如,县委书记陈晖所说:“白河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产业兴旺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把生态宜居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把乡风文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把治理有效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把生活富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把深化改革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把党管农村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原则,以乡村振兴引领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推动全县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新闻推荐

走进基层一线 祝福美好新年 市领导陈勇(人大)陈勇(政协)鲍永能陈明赵璟高晶华田沐臣罗雪剑尹清辽李启全黄勇金全斌等分别开展看望慰问活动

市领导陈勇(人大)陈勇(政协)鲍永能陈明赵璟高晶华田沐臣罗雪剑尹清辽李启全黄勇金全斌等分别开展看望慰问活动

白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