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线上“扶智”线下“扶业” ——白河县探索“互联网+”***模式调查

陕西日报 2017-07-26 07:23 大字

本报记者程伟通讯员王琛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如何确保贫困群众及时准确掌握到各类扶贫政策,参与脱贫攻坚?如何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通过发展产业脱贫,实现增收致富?去年以来,白河县积极探索“互联网+贫困户”***方法,通过互联网将贫困群众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实现了线上“扶智”与线下“扶业”有效结合,而且达到了“治愚”与“治穷”双管齐下的良好效果。

“互联网+”让政策精准传达到基层

“请问贫困户购房现在人均25平方米是怎么回事?能不能解释一下?”这是该县中厂镇大坪村贫困户付义健近日在该村微信群里的发言,而他的咨询也很快得到了满意回复。

付义健,如今在湖北省郧西县打工,尽管不能回到家乡,但他自去年底加入村上的微信群——“脱贫攻坚连心群”后,但凡遇到扶贫政策方面的疑难问题,通过微信群,随时随地都可以向驻村工作队员咨询。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是白河县地理条件的真实写照。由于这里的贫困群众大多散居在群山的褶皱里,加之山高路远、信息闭塞,脱贫攻坚政策宣传难以实现全覆盖。

中厂镇党委书记张林冲坦言,基层干部力量不足,政策宣传即使到户,也存在前面宣传后面忘的情况,中、省政策很难精准传达到基层,这给脱贫攻坚整体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以前了解扶贫政策都是通过干部讲一点,电视上看一点,来获知信息,难免会存在理解偏差。”卡子镇陈庄村贫困户柯尊志说,“现在好了,国家啥政策,一字不差的传到群里,遇到不懂的就问,干部及时回复解答,政策透明了,误会也消除了。”

在柯尊志手机显示的中厂镇宽坪村“脱贫攻坚连心群”里,记者看到,县、镇、村会议内容,中、省、市、县脱贫攻坚政策,贫困户名单等一目了然,群众在微信群里随时可以查看和学习,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帮扶满意率、脱贫攻坚参与率。

“手机直接连线贫困户,保证了各级精神准确传达到基层。贫困群众也通过手机了解、监督我们的工作,既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又增强了政府工作的公信力。”白河县副县长黄治俊说。

据了解,目前,该县除了各镇、各部门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以外,全县113个村(社区)均建立了脱贫攻坚微信群,各村的微信群里,由驻村工作队员实时上传最新的各级脱贫攻坚精神、决策和部署,便于每一名群众在第一时间原汁原味学习领会。

线上“扶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以前因为缺技术,干啥啥不成,所以什么事也不想干。通过村上‘脱贫攻坚连心群\’的政策引导,让我知道只有自己勤劳才能致富。”中厂镇宽坪村2组村民黄良全激动地说。

2016年,黄良全因缺技术被评为贫困户,无一技之长的他,总是抱着“靠着墙根晒太阳”思想过日子。自从村上将他纳入到“脱贫攻坚连心群”里,通过宣传引导,尤其是当他在微信群里看到同村村民孟青兵通过自主创业致富,在县上表彰会上戴了大红花,还拿到2000元产业奖补金的消息后,他感触很深。

2016年5月,通过微信群里的养殖信息引导,黄良全加入了城关镇中营村农业示范园发展养殖,在镇上技术干部的帮助下,他的养猪规模很快发展到100余头,当年年底增收6万余元。今年又引进20余头母猪进行繁育,预计年底可增收10余万元。

白河是传统的劳务大县,大量贫困群众常年外出务工,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无法覆盖这些人群,他们对政策的理解是片面的、零散的。

中厂镇宽坪村第一书记刘远林提起“脱贫攻坚连心群”赞不绝口:“自从有了微信群,我们将最新脱贫攻坚相关政策、近期开展业务、先进典型、通知公告等上传至群内共享,群众既可以查看自学,又可以随时向干部咨询。”

有互动、有交流,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目前,宽坪村175户会使用微信的群众,其中97户贫困户加入微信群,发言异常火爆,大大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的热情。

微信群的建立,也让一批带动力强的外出能人被“激活”。宋家镇焦赞村村民林雪婷,在深圳经营一家电子厂,通过村微信群了解到家乡产业扶贫政策后,毅然说服丈夫带着120万元资金,回到村上成立金涞电子厂,如今带动了村上18户贫困户实现了就地就业脱贫。

“建立微信群等,不仅弥补了‘线下\’宣传人员不足、覆盖面窄的短板,而且实现了政策宣传及时、准确、全天候,有效解决了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县长李全成说,目前“互联网+”线上宣传引导模式已经在全县逐步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线下“扶业”增强群众脱贫“造血”功能

注重线上“扶智、扶志”,更要注重线下“扶业”。

“我自己发展香菇产业现在销路遇到了困难,请问谁能帮我解决?”中厂镇宽坪村3组贫困户陈新贵今年在村微信群里的一句发言,引起了镇村帮扶干部的注意。经入户了解,陈新贵90年代初在山西一煤矿上被哑炮炸断一只手,父母相继离世后,独自一人艰难度日。但他不等不靠,很快发展香菇2万余棒,但苦于没有销售门路,有产量没效益。

在镇村干部多方协调牵线下,陈新贵很快与县中小学校食堂签订了供货合同,使销路难得到缓解。当了解到陈新贵还有扩大生产的想法后,镇村干部又全程帮其协调贷款5万元,流转6亩土地,兴建了11个香菇大棚,并注册成立了香菇种植合作社,这让陈新贵激动不已。

如今,在白河,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陈新贵一样,通过微信群等建立了“线上”联系,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精气神和自主脱贫意识。同时,将贫困群众的“线上”需求转化为“线下”帮扶,形成了线上“扶智”与线下“扶业”的“双线并进”良好态势。

去年以来,白河县决定,每年拿出3000万元资金用于产业奖补,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思路,以合作社引领、园区带动、自主发展产业的方式,与全县4个省级农业园区、16个市级园区、36个县级园区和42个其他新型农村经营组织建立了长期帮带关系,先后带动贫困户9600余户实现稳定持续增收。同时,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发放创业贴息贷款1亿多元,累计扶持发展小微企业和个体户1900余户,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创业3000余人。

“我们通过‘线上\’将贫困户联系起来,用真心真情激励他们,让他们把脱贫的信心竖起来、精气神鼓起来;同时更加注重‘线下\’扶业的作用,坚持把产业作为贫困户脱贫的根本之策,加大产业奖补、劳务奖补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激发贫困户的自主发展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确保每一位贫困群众都能实现稳定增收。”白河县委书记陈晖说。

新闻推荐

白河探索生态搬迁安居模式

本报讯(通讯员王琛李译)今年来,白河县创新工作机制和安置模式,坚持产业基地建在哪里就将搬迁安置点设在哪里的工作理念,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基地边参与产业建设与发展,探索出了“还山上生态林,建山下新...

白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