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诗人龚学敏:一个人的“文学长征”变成一群人的“长征”
24年前的春天,四川诗人龚学敏沿红军长征路线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延安进行实地考察并创作长诗《长征》,获第五届四川文学奖,并列入中国作协2006年度重点扶持篇目。从此,龚学敏有了浓厚的“文学长征”情结。
从上周五到昨日,已是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的著名诗人龚学敏率队,和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曹纪祖,以及刘红立、凸凹、蓝晓梅、李斌、黎阳、阿炉·芦根等诗人前往小金县,再次踏上长征路,讴歌小金在新中国70华诞以来的新变化。
十年磨一剑
三千元开启诗意长征梦
1995年春天,龚学敏沿红军长征路线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延安进行实地考察,从当年2月26日到4月18日,龚学敏完成了他一个人的“文学长征考察”,随后创作出版了2500多行的长诗《长征》。这是他酝酿和打磨了10年的作品。长诗《长征》被列入中国作协2006年度重点扶持篇目。
“最早萌生这个诗意长征梦,是1992年,当时我还在教书,是一个数学教师。在一个下雪的夜晚,我习惯性翻书,偶然找到一本关于红军过雪山草地的小册子,于是,我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路线进行过实地考察,并且用现代诗歌的手法为长征写一部史诗,即一首反映红军长征精神的长诗。”
重走长征路
解决当下两个诗歌问题
昨日,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龚学敏正行走在海拔三千五百米的梦笔山垭口,电话那头他气喘吁吁地说:“新诗发展一百年,我认为现在最应该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时代性的问题,二是人民性的问题,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人们再走长征路讴歌新时代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那么,如何体现人民性,如何体现时代性,就需要我们的诗人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扎根人民,用时代的崭新的视角去发现美去讴歌美。”
24年后,龚学敏再次重走长征路,只是这次是从一个人的“文学长征”,变成了一群人的“文学长征”。“我觉得,长征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史诗,是一部考验红军意志、勇气和超人力量的伟大史诗。这一伟大的迁徙,是人类历史上最能够体现人类真正精神所在的象征。”龚学敏说,这次重走长征路与24年那次又有很多不同,“当一个人的人生经历越来越丰富,必然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理解都会发生变化。”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小金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小金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