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作支撑牦牛跳出“减产怪圈”

四川农村日报 2018-11-01 05:50 大字

□本报记者 樊邦平

川西北高原有着发展牦牛经济的传统优势,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牦牛的生产还是完全依赖于天然草地和传统的饲养模式,使牦牛长期处于 “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之中。“农牧区耦合牦牛全年均衡出栏4218模式”,将高原牧区放牧生长到4岁左右、体重达200公斤的架子牦牛,转移到半农半牧区育肥100天,体重达280公斤以上出栏,该技术让牦牛跳出了“减产怪圈”。

新模式助牦牛增重增效

“在川西北高原地区,每年10月牦牛活重达到当年的峰值。然而,在冷季由于气候寒冷和牧草缺乏,放牧牦牛生长停滞,掉膘严重,体重下降幅度达15%~30%,死亡率达10%~20%。牦牛的这种‘锯齿型’生长,一般要5~6岁才能达到出栏体重,期间要经过5个严寒的冬天,总掉膘体重远大于牦牛出栏时的体重,其消耗的草料是直线生长的2~3倍。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且肉质变‘老’,不易加工、烹调,难于进入城市高端市场。历年来,各级政府及畜牧部门,所采取的对策众多,但均有其局限性,这种‘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10月25日,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家表示,该校与健康养殖技术团队自2010年以来在科技部、省科技厅项目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研究试验,总结并提出牦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农牧区耦合牦牛全年均衡出栏4218模式”。目前该模式已在阿坝州多地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其中,小金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全省藏区县推广应用。

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牦牛的生长性能,降低冷季死亡率,缓解牦牛冷季掉膘,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草畜平衡,使3~4岁200公斤左右的牦牛在100天标准化饲养的情况下,增重80公斤左右,缩短牦牛自然出栏周期2~3年,每头牦牛可增加收入800~1200元,增产增效显著。

技术实施有要求

运用该技术要从牦牛养殖圈舍的选址与布局,牦牛的饲养管理,牦牛的饲喂和卫生防疫等方面着手布局。

首先要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建设牛场。牛场一般应包括四个功能区,即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各区位置的布局应考虑地势、地形、风向、防疫、物流等因素,既要便于卫生防疫,又要建立最佳生产联系。

进入生长期后,在3~4岁平均体重200公斤左右的健康牦牛,经100天育肥,平均增80公斤。每头牦牛平均每天需要3.0公斤精料和7.0公斤粗料,全期每头牦牛需要300公斤精饲料和700公斤粗饲料。精饲料包括玉米、豆粕、麦麸等,粗饲料包括牧草、青干草、秸秆、酒糟、青贮料等。

其次要做好过渡期的日粮配制与饲喂技术。牦牛长期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突然由放牧转移到低海拔地区圈舍饲养,其生活环境、饲草料结构变化很大,给牦牛造成很大的应激,往往表现为不适应新的环境、不采食人工投喂的饲草料,使牦牛迅速掉膘减重,甚至生病死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牦牛育肥期全混合日粮由精料和粗料两部分构成,全混合日粮精粗比为5:5,精料由能量饲料和牦牛专用浓缩饲料按比例配制,粗料为牧草、农作物秸秆、青贮秸秆、农副产品、酒糟等。

进入冷季时,应配置相应的精料,精料应包括70%玉米和30%牦牛育肥精料补充料;进入暖季时,也应配置相应的精料,精料包括65%玉米和35%牦牛育肥精料补充料。

牦牛经过7~10天的过渡期后,便进入快速增重的育肥期,应逐渐增加精料饲喂量,育肥全期粗饲料保证充足供应,任其自由采食,并保证充足的饮水。牦牛育肥期的粗饲料尽量选用当地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栽种牧草、野草等,如玉米秸秆(干秸秆或青贮秸秆)、燕麦干草、酒糟、黑麦草等。

最后,在卫生防疫方面,要搞好清洁卫生,严格消毒制度。应保持圈舍清洁卫生,每天除粪2次,每两周对圈舍和环境进行消毒;在远离圈舍的地方将粪便堆积起来,上面覆盖10厘米厚的泥土,进行发酵,一般经2~3个月即可用作肥料,污水引入处理池后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处理;购进的牦牛应在第一周内连续驱虫2次,育肥时间长的,还可进行第三次驱虫。

新闻推荐

阿坝州旅发委、四姑娘山管理局 联合启动法律进景区宣传活动

本报讯(本报通讯员)为切实加大四姑娘山景区依法治景力度,普及涉旅法律法规知识,10月27日,州旅发委、四姑娘山管理局在四姑娘山...

小金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小金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