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条“红旗渠”

四川农村日报 2021-11-05 00:58 大字

□王生伟

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红旗渠》,让人想起了老家的红旗大堰——一条家乡人眼中的“红旗渠”。

这条大堰从老家十多公里外一个叫关庄坝的地方发端,自西向东、顺河而下,傍山脚、过屋舍、穿田畴,全长16公里、均宽2米有余、纵贯2乡5村。据当年参加红旗大堰修建的几位80多岁老人讲述,1953年10月,板桥乡沿河村灌车坝的两位村民倡议,从上游关庄坝临河处修建渠堰,引水到灌车坝,得到村民响应。经历半年时间,1954年4月,渠堰修通,引水入灌车坝,灌车坝及毗邻柳林坝农民造田栽秧,并于当年秋季获得丰收。

灌车坝引水造田成功的消息迅速传开,沿河一带老百姓强烈呼吁政府组织修堰造田。板桥乡人民政府顺应民意,立即召开会议,决定修建从关庄坝至下游红旗合作社全程16公里大堰。在乡政府统一组织下,1954年10月大堰全线开工,经过一年半奋战,1956年3月全线竣工通水。因这条大堰尾水处位于红旗合作社,得名红旗大堰。

修建大堰之时,交通落后,机械稀少,多凭人力。开工时男女老少齐上阵,成百上千群众汇集,红旗逶迤招展。大家用钢钎撬、用大锤打、用铁锹挖,用背篼背、用独轮鸡公车推,铁器土石的碰撞声、铿锵激越的号子声、嘈杂喧嚣的谈笑声形成雄浑的交响,是名副其实的大会战。

那时的人们不怕艰苦、不畏艰险,始终洋溢着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浮寨村一处叫“白岩子”(“岩”在当地方言中从“ai”音,阳平调)的100多米工段,和红旗渠狼牙山隧洞等施工段一样奇崛险峻。悬崖兀立状如刀削,下临碧潭深不可测,且无一条小径通过,险峻之势让人不寒而栗。施工时先在岩顶打桩绑绳,再将绳索系于箩筐和作业人员腰际,作业人员坐在箩筐内,经崖顶上人员慢慢垂放至山腰,紧贴崖壁,用铁锤、錾子等冰冷坚硬的工具一锤一锤地敲打炮眼,再施以爆破。如此上下往复,硬生生地在绝壁上炸开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渠。红旗大堰建成,灌溉万亩良田,使沿途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这条大堰除了1968年3月至1971年12月和1976年3月至1978年12月两次升级改造外,到2008年被“5·12”汶川特大地震破坏,5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

在修建红旗大堰特别是攻克白岩子“硬骨头”过程中,如同电视剧《红旗渠》中再现的大海、水生、水旺等可歌可泣、可亲可敬的英雄群像,郭三春、卢文忠、任玉堂、唐全德等十余位不怕牺牲、敢打敢拼的热血青年组成敢死队,在悬崖上晃荡、在绝壁上“舞蹈”,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当时四川日报、绵阳日报(我老家青川县当时属于绵阳地区)都报道了他们的先进事迹。队长郭三春1956年被推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劳模大会。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今,修建红旗大堰的壮举奇迹已成历史云烟,但修建红旗大堰所迸发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战天斗地、艰苦卓绝,团结协作、克难攻坚,干群同心、无私奉献的斗志精神深深镌刻在老一辈创业者的心上,激励着子孙后代大力弘扬传承。近年来,白岩子等几个施工段已经打造成为红色景点,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特色党性教育基地。红旗渠、红旗大堰,规模虽有大小,却是异曲同工,功业彪炳千秋;红旗渠精神、红旗大堰精神,都是红色基因,必将赓续传承。

新闻推荐

汶川县“四个聚焦”全力做好教师关心关爱工作

本报讯(杨光富唐宁)近年来,汶川县围绕“四个聚焦”,全力做好教师关心关爱工作,努力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确保全...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