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产业内循环 奏响农旅融合曲——汶川县漩口镇赵公村乡村旅游发展侧记
编者按: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本报连续开展多年的“记者走基层”采访活动于近日启动,派出的全媒体记者奔赴阿坝州各地,他们将进社区、访农家、入企业,于亮丽的风景中感悟基层变化,于火热的生活中体察时代脉搏,用镜头和笔触及时报道发生在阿坝大地上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和新成效。敬请垂注!
■记者 王永杰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3月12日,迎着和煦的春风,记者行走在汶川县漩口镇赵公村,远远望去,菜塘田园绿意盎然、屋宇楼台鳞次栉比、红花绿叶相映成趣,好似一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赵公村是个新兴的休闲旅游新村,近年来,该村依托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同时围绕“生态、美丽、宜居”的发展目标,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旅融合之路。
曾经的赵公村由于地处高半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加之没有支柱产业,当地村民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原始农耕生活,几乎没有女孩子愿意嫁到这里,还一度被称为“光棍村”。
自2008年灾后重建以来,赵公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脏乱差的模样一去不复返。村美了、路畅了,村民们陆续开始转变发展思路,经营起了农家乐,其中开设时间最早的便是廖家五姊妹经营的“侨心苑农家乐”。
“最初开设农家乐时,我们心里根本没底,心想着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怎么会有人来玩。”家中排行老三的廖学彬告诉记者,过去她们一家靠务农为生,一年的收入不够日常生活开销,为改变现状,她们五姊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自家的院子里经营起了农家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姊妹的不断学习和摸索,“侨心苑农家乐”在短短数年内不仅接待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还开发出了很多特色菜品,每年都会吸引一大批游客入住。
“她家的芋儿鸡很好吃,恰好遇到周末,我便带朋友过来尝一下。”采访中,记者遇到专程从都江堰驾车过来的王先生一行,他告诉记者,由于距离较近,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家人朋友来这里游玩。
目前,“侨心苑农家乐”共有标准客房60间、床位120张,同时还可以满足200人用餐需求,其年均毛利润已达80余万元。
一次没有把握的尝试让廖家五姊妹吃上了“旅游饭”,那么其他村民又是否享受到了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呢?
今年70多岁的付华国老人,子女常年在外务工,随着村里的游客逐渐增多,老人也开始忙碌起来。
“游客很爱吃我做的豆花,这个味道在城里是买不到的。” 付华国骄傲地向记者展示着锅里热气腾腾的豆花。“旅游旺季,付华国制作的豆花和豆腐还要提前预定,不仅是游客,连村里的农家乐都要争先抢购。”站在一旁的村民也随声附和着。
“今天下了几个蛋?”刚从工厂下班回家的村民马兴国还没来得及换下工服便匆匆来到自家的鸡圈,和妻子一起清点着当天才下的土鸡蛋。他告诉记者,有一名游客预定了100枚土鸡蛋,所以得赶快凑够数。
“目前,我们村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雏形的内部产业循环链。民宿和农家乐经济体,为种养殖户打开了产品销路,同时种养殖户凭借绿色生态的农副产品,又为民宿和农家乐经济体吸引了大批游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赵公村监委会主任张涛说,近年来,赵公村紧紧抓住人们对乡村的眷恋之情,开发出了一系列“走上田垄采摘蔬果、制作农副产品体验乡村原味”的活动,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美食的同时体验农耕文化的韵味。
乘着乡村旅游的春风,赵公村根据“产村互动、农旅融合”的思路,科学探索出了“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一三产互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同时按照“高端带低端、低端促高端,以点带面、以面强点”的方法,构成了“村中有产、产中有村、产村融合、农旅合一”的产业布局。
目前,赵公村正在形成以特色种植、茶园、樱花园、民宿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集群,现有3家民宿、17家农家乐,解决了30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仅202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21000元。
搭乘时代的便车,赵公村收获了乡村旅游带来的巨大红利,在即将迎来的乡村振兴战略中,赵公村又是否能再次把握机遇,收获第二波红利?未来农旅融合之路又将面临怎样的局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赵公村会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
新闻推荐
世界在加速,人人都感到被“内卷”,似乎只有马不停蹄随时代奔涌向前,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但只有这样吗?在一个加速的时代...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