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 的 传 说

阿坝日报 2020-12-04 09:26 大字

■杨光富 何永清 梁万玲

大禹治水是我国上古时代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曾经造福人类,成为我国古代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一直到1000多年后的春秋时代,鲁国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时,当时的一个名叫刘定公的人还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意思是说,禹的功劳实在太伟大了,他给人类的遗惠影响深远。史学家们还考证,在我国古老的铜器铭文里,也有关于禹治水的记载,说他是“平水土定九州的人”。这说明禹治洪水是一个很悠久很普遍的神话。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将禹奉为神灵,且全民族对其顶礼膜拜者,仅见于羌族。禹被羌族人民视为自己民族的保护神,羌族地区被视为大禹故里。史书有“禹生石纽”的记载。石纽山、刳儿坪、涂禹山、禹碑岭等多有禹迹所在。

羌族神话故事,在羌族聚居的岷江上游地区普遍流传,其中,最让羌族人崇敬和歌唱的,莫过于禹的传说。《史记?六国年表》说:“禹生于西羌”。广泛流传于羌族地区的“禹的传说”,以大禹治水、为民谋利、战天斗地的开拓进取精神为其核心,是以汶川境内北部羌族聚居区岷江河谷的绵虒镇、威州镇、雁门镇、克枯乡、龙溪乡等地为主。

《大禹传说》主要包括了《石纽出世》《涂山联姻》《背岭导江》,以及《古树吞碑》等几个主要内容,从大禹带着天意出生、立志为民治水、恋爱成婚、夫妻治水、背岭导江、万世敬仰等方面,歌颂和赞美了大禹不凡的成长,以及治水的成就,让后人受到鼓舞和教益。在汶川,至今还有石纽山、刳儿坪、涂禹山、大禹坪、禹背岭、禹碑岭等山名和地名,充分说明了大禹神话的地域性特征,与多家史载有所印证。

“禹的传说”在岷江上游流传至今,与典籍和《史记》的记载呼应和印证。传说内容的时代虽然久远,但总在传递着一个重要而难得的信息,那就是大禹出生在西羌,治水始于岷江,“岷山导江”既是传说,也是历史,为史家研究大禹精神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史料。

鲧禹治水神话,其主要内容是:“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禹在治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天问》王逸注)

载籍中的禹神话,“鲧妻修已,吞神珠薏苡而生禹。”(《史记·夏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刳儿坪)。”(扬雄《蜀王本纪》)“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刳儿坪。”(常璩《华阳国志》)虽经千年历史变迁,现在还在北川和汶川等羌族地区流传。如《石纽投胎》《刳儿坪出世》《大禹出生》《夏禹王的传说》《涂山联姻》《背岭导江》《化诸拱山》等。口头流传中,被赋予了羌人种种原始的观念和幻想,吸纳了许多时代的因素和情节。如把治水与羌族的天神木比塔联系起来;把古籍记载的“应龙以尾画地”“黄龙曳尾于前”等情节具体化了。

流传在羌族中的大禹治水传说有着羌族的民族特色,汉族大禹传说中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以九尾白狐为外妆。羌族传说中涂山氏是羌家姑娘,眼睛象星星,脸色象桃花,身穿长衫,头顶花帕,会吹羌笛。大禹是羌族天神木比塔派到凡间帮人们治水的英雄,他战胜乌龙,武器是从羌族所信奉的天神木比塔那儿寻来的。同时,与流传在汉族中的大禹传说一样,大禹也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蕴含着他惊天动地的治水壮举和艰辛,其治水功绩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座丰碑。

禹神话所体现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应当永续传承的文化精神。“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羌族禹的传说处于失传的境地,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011年6月9日,“禹的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闻推荐

看大熊猫如何“回家”(中)

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的工作并没有因为祥祥的离世而中断,若不是因为2008年那场特大地震给熊猫中心带来巨大破坏,大熊猫野...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