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油”到“换挡”心理抗疫不能“疫”走了之

南国早报 2020-03-12 13:46 大字

[相关新闻]

“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情况逐渐变化、复产复工持续推进、开学复课逐步临近……专家认为,当前广大公众的心理状况也正步入“换挡期”。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高文斌称,社会心理“换挡期”的特点是公众对疫情的恐惧和警觉有所下降,但不同人群的心理差异性会逐渐显现,“如不及时疏导干预,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干扰战‘疫’大局。”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等专家认为,此次“战”疫中心理工作得到充分重视,但步入“换挡期”后,单纯“倾听陪伴”“加油鼓劲”等方式已不能满足公众心理健康需求。多名专家向记者表示,当前心理抗疫工作须多方着力。

心理疏导与干预应融入社会治理各环节。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黄薛冰认为,“心理干预原则应被更多融入分区分级防控、复工复产、返程返乡等决策施策过程中,使其不断适应现实情况变化,成为战‘疫’政策措施与公众日常生活之间的黏合剂。”

心理抗疫措施应更注重针对性。高文斌曾在非典期间主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项目,他告诉记者,随疫情发展,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理干预要特别注意“一少一多”的特征,即:虽咨询量会越来越少,但相关人员复杂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此前,国家卫健委已发文要求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按六类重点人群分类干预。

应保障心理抗疫措施的持续性。“数据显示,汶川地震6个月以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达9.7%左右,而SARS疫情发生两年后有10%左右的患者人群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表示,应在制度、人力上早做安排,保障把心理疏导和干预坚持下去,不能“疫”走了之。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在感动中接力感动 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贾启龙哈斯满·总有一种感动砥砺我们前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在阿坝大地接连呈现。带...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