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赏】 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钱理群
钱理群的另一面》钱理群著作家出版社在当今中国与世界,以至未来三十年、五十年,也就是中青年朋友所生活的时代,人和自然的关系,将成为人类第一大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和我们以前的几代人都不曾遇到过。当年我们把大自然看作利用、征服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为主体,并且是可以由人来掌控的。于是,在“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与口号下,我们不断地向地球开战,破坏大自然。
现在,遭到了大自然的反抗和报复。连细菌都在反抗——人类原来制造了大量的抗菌素,现在细菌就用变异来反抗,反过来造成我们今天在瘟疫面前束手无策。
现在我们再设计、规划、决定人类问题时,就不能不考虑大自然的存在、反应与作用。人类中心论从此被打破。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起码要处于平等的地位。
2008年汶川地震时,作家王安忆说了一句很有启发性的话:“我们将和自然永远处于较量、协调,再较量、再协调的关系中。”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人和自然之间的不断较量与协调,将成为未来三十年、五十年,以至更长时间的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主题词。”
由此提出的,是许多我们从未想过的问题;我们既定的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动方式……都会遇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发展模式。我们讲大自然的报复,其实就是对工业化、现代化的报复。
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无止境地索取,正是单一的工业化、现代化的特征,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就成为其必然的结果。而这样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模式,背后有一个“文明进化论”的理念,断言“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是一个历史进化过程: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是二元对立的,有落后与先进的绝对的质的区别。必须全面否定前者,以后者全面取而代之。对这样的几乎是天经地义的发展理念与模式,在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今天,恰恰是应该进行反思、质疑的。农业文明、乡村文明保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对平衡与和谐,尽管建立在低生产力水平上,但其精神内核自有它的合理性。今天推动改革时,对乡村文明、农业文明就不能采取简单的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应该有所改革,又有所吸取,注意保护原有的生态平衡,绝不能走“先破坏,再建设”的道路。
其次,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必然引起人与人关系的变化。生活在同一自然环境下的各阶层的人,有了某种共同的利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不满和反抗,就具有了全民性。这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不稳定的最大因素,从而引发新的政治问题,甚至形成新的社会政治运动的新的组织方式。西方已经出现了以解决环保问题为政纲的“绿党”,就很值得注意。
再次,人和自然的关系,还会引发新的伦理问题。这些年围绕动物保护发生的争论与冲突,背后就有一个动物伦理的问题。此外,还有人倡导“简朴、自然的生活”,以“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都是在人的生活方式上提出的新问题。由此展开的是一系列的形而上的宇宙观、天命观的哲学讨论,重新提出“天、地、人关系”问题,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这些年被广泛关注,当然不是偶然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骁)11月29日,参加“外眼看魅力四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流媒体及青年四川行”活动的“一带一路”共建国...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