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历史记忆带你走过四川监狱
五年三步谋跨越四型监狱创一流
改造征程不畏难特殊学校育新人
破解危局启征程自强不息扬风帆
规范管理立标准现代监狱树形象
依法治监铸根基公正文明彰法治
抗震救灾创奇迹千里转移献大爱
科学规划绘蓝图布局调整谱华章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中展示社会主义法治伟大进程和新中国四川监狱70年辉煌历程,9月29日,省监狱管理局举行“致敬祖国·我和祖国共成长”——四川监狱十大历史记忆故事汇活动。
70年来,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四川监狱一路跋涉艰辛、砥砺奋进,为巩固人民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贡献。几代四川监狱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改造人的特殊战线上,用热血生命谱写出一曲曲豪迈壮歌。
今年8月,按照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致敬祖国”活动安排,省监狱管理局梳理了19个在四川监狱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综合评定,最终选定了包括挺进深山建监狱、平叛捍狱卫政权、抗震救灾创奇迹、规范管理立标准等在内的四川监狱“十大历史记忆”。
省监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评选四川监狱“十大历史记忆”,旨在回顾四川监狱70年的光辉岁月,激发爱国之情,强化爱国之志,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和号召全省监狱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记忆 1
挺进深山建监狱 垦荒开矿创基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贯彻毛主席“三个为了”指示精神,一大批征尘未洗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和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远赴深山,扑进风雨,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之中、茫茫高原之上白手起家、徒手建狱,开启改造人、改造自然的漫漫征程。记忆 2
平叛卫狱保政权 青山处处留英魂
正当四川劳改事业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时候,一场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骤然降临。1956年,川西地区风云突变,武装叛乱战火四起。面对穷凶极恶的叛匪,广大劳改干部拿起武器,迎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捍卫新生政权、维护社会安定的铜墙铁壁。记忆 3
自力更生永向前 无私奉献写忠诚
四川劳改事业创立之初,广大劳改干部对党忠诚、执着坚韧,几十年如一日顶日头、转山头、啃馒头、坐石头、数光头;出工走前头、收工走后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们勇于担当、敢于战斗,为党的劳改事业负重坚守、默默奉献,哪怕是付出最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们接力传承的足印,见证着四川劳改干部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伟大精神,在前行的道路上矗立起一座座忠诚使命、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记忆 4
改造征途不畏难 特殊学校育新人
新中国劳动改造罪犯工作从初创到发展到巩固,每一步都是劳改工作日益规范化、系统化、法治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针对罪犯重点开展认罪服法教育,将罪犯改造成遵纪守法的公民,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监狱开始开办育新学校,至1989年达到42个,1990年代,成功创建3所部级、20所省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在提高罪犯文化、教育转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在“八劳”会议上,习仲勋同志称赞劳改干部是“攀登十八盘的勇士”“改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师”。记忆 5
依法治监铸根基 公正文明彰法治
新中国监狱建立之初并没有规范完整的法律法规可供执行。1954年《劳改条例》颁布,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和规章细则,推动了劳改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到199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意,《监狱法》正式颁布实行,对促进监狱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实现依法治理奠定了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
四川监狱改造罪犯70年来,始终以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久久为功、抓铁有痕的毅力和全面实现执法公正的决心,推进依法治监和法治实践不断深化。特别是2006年以来,在全国率先与省法院、省检察院、公安厅、司法厅全面建立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刑罚执行中长期难以解决的减刑难、保外难、刑释安置难等执法难题有效破解。记忆 6
破解困局启征程 自强不息扬新帆
2006年以前的四川监狱,安全事故频发,罪犯脱逃高发,监狱企业资不抵债,历史遗留问题突出。面对多线作战、矛盾叠加、隐患突出的严峻形势,四川监狱痛定思痛、力破困局,坚决退出高危行业,强力推进企业破产减负,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2万余名工人、3000余名原就业老残人员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四川监狱由此昂首阔步、轻装前进,迈上了乘势奋进的跨越之路。
全省监狱实现成功转型,各类历史遗留难题成功化解,为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记忆 7
抗震救灾创奇迹 千里转移献大爱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监狱民警全力以赴参与抗震救灾,紧急有序组织8万余名罪犯安全避险,连夜组织灾区监狱转移7000余名罪犯到相对安全的监狱关押。特别是位于震中的阿坝监狱房屋大部垮塌,失去关押功能。地震形成的泥石流达400万立方米,一旦垮塌监狱将面临灭顶之灾,情况万分紧急。在中央、省委、司法部的坚强领导下,省监狱管理局果断谋划实施“千里大转移”,组织民警深入地震中心区域、雪域高原腹地,克服余震、大雨、泥石流、塌方、道路中断等诸多困难,冒着余震危险,历时10天10夜,辗转23个市县,累计行程13000多公里,安全转移阿坝监狱全部罪犯,创造了“零事故零脱逃零伤亡”的救灾奇迹。“千里大转移”为监狱应对自然灾害,组织开展有效救援救助,积累了重大经验,形成了四川特色,哈佛大学将之作为全球应对巨灾经典案例,中央政法委将之作为全国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重要内容。记忆 8
科学规划绘蓝图 布局调整谱华章
“十一五”期间,四川大部分监狱主要分布于偏远地区,对监狱安全稳定、经济建设发展、罪犯家属探视、监狱民警子女就学就业等各方面形成重大掣肘。自上世纪90年代末,四川监狱开始了布局调整探索,实施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监狱迁建、重建、改建工程,9年时间新建监狱30所,民警职工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显著提升,监狱执法、生活、社会环境和形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监狱转移至大中城市和交通沿线,基本实现地理分布与关押需求、戒备等级与押犯结构动态调适。
走出大山是历史性的,四川监狱的巨变在中国监狱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空间布局的发展变化,为四川监狱与时俱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川监狱几代人的际遇、命运由此迎来新的机遇。记忆 9
规范管理立标准 现代监狱树形象
2006年,四川监狱提出塑造“人精神、物整洁、事规范”的规范管理新形象,2007年,在全国率先推行狱政管理、劳动现场管理“两个标准化”。2011年,按照“硬件统一标准、管理统一制度、行为统一规范、形象统一风貌”的规范要求,全面清理完善工作流程、标准体系,汇编上级和省局文件及规章制度6类252项。制度化开展“管理最规范监狱”“管理规范监狱”和“管理规范监区”评选考核,在全省树立一批“盯得紧、抓得实、过得硬”的精细管理标杆监狱。
2018年初,刑罚执行、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生活卫生管理、劳动改造、队伍建设等执法管理主要工作一次性整体纳入地方标准,此后进一步以全国第五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为突破,全面清理1860项管理制度,全面细化916项监狱管理工作事项,形成了23个标准《规范》和18本《操作手册》,构建起全省统一、内容全面、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的标准体系,填补了国内监狱管理标准化空白。记忆 10
五年三步谋跨越 四型监狱创一流
2014年初,四川监狱第一个“五年三步走”发展战略顺利收官,在全面构建“大安全、大执法、大教育、大建设、大保障”五大工作格局的基础上,谋划实施第二个“五年三步走”战略,明确了“平安、法治、信息、文化”四型监狱建设目标。经过五年接续奋斗,建成了“软硬配套、联动协调、安全可靠”的平安监狱,“制度完备、实施高效、监督严密”的法治监狱,“系统整合、数据共享、便捷高效”的信息监狱,“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影响突出”的文化监狱,整体工作从跨入一流向引领一流嬗变。
2019年,对标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目标,四川监狱提出“一年提质升级,三年跨越深化,五年现代文明”的第三个五年发展目标,并进一步规划四川监狱长远发展蓝图:到2035年,建成安全有序、行刑公正、矫正科学、形态完备、运行规范,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监狱;到2050年,全面建成适应时代要求,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适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新型现代文明监狱。
新闻推荐
■张燕峰今天,是新中国70华诞。深情回眸,七十年的峥嵘岁月,七十年的不朽篇章,七十年的光荣与梦想,七十年里,伟大的新中国意气风...
汶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汶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