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青春 在奉献中闪光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5-27 06:25 大字

王海全(右)在农户家中走访。杨光富 供图

□杨光富 本报记者 刘佳

2016年1月,一个叫王海全的年轻人,由汶川县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变身为该县漩口镇群益村第一书记。他不负众望,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仅用一年时间,就让群益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王海全被表彰为2018年度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

扶贫工作有“套路”

从到村第一天与群众见面时的青涩生疏,到如今为民办事的轻车熟路,王海全在三年时间里,摸索总结出了自己的扶贫工作“套路”。

按照汶川县“户户入、入户户”的工作要求,他积极衔接县政府办公室的11名工作人员到群益村担任帮扶责任人,并将群益村分为5个大格、23个小格,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了村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公共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

同时,王海全和村干部们一起挂图作战抓落实,加快推进道路修建、万担坪营地配套工程、人畜饮水、水景观建设、党群活动中心提升等10余个项目,确保村里的基础设施有较大提升,为发展康养旅游业提供强大支撑。

村民陈树全说:“我们以前下一次山来回得几个小时,腿上走得全是泥。现在上山下山不到半个小时,而且全部是水泥路。”

群益村有贫困户11户、29人,王海全积极帮他们争取公益性岗位名额11个;完成小额信贷授信评级,贷款2户;顺利完成“藏区新居”“危房改造”建设,惠及全村40户;积极推进11户到户产业扶持项目,发展生猪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不断改变着群众生产生活面貌。

王海全的扶贫工作“套路”,让群益村党支部更加有力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容村貌更美了,群众的笑脸越来越多了。

对村里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贫困户高文碧深有感触。他去年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年收入6万元以上,“我能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要感谢王书记为我想办法搞发展,感谢他带领我们村走上致富路。”他说。

2016 年群益村实现了整村摘帽,10 户贫困户实现脱贫,2017年脱贫1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300元以下增加到现在人均8000元以上,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带劲。

真心实意解民忧

刚到群益村时,“做什么?”“怎么做?”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王海全脑海里,有时整夜都睡不着觉。同时,他白天到农户家中开展脱贫工作时,面对不太理解的村民,他感觉到压力巨大。

“心中有群众,万难可攻克。”这一信念,让他坚持下来了,并得到了群众最终的认可。

“王书记,我看村委会的灯有时亮到11点多,你还是要注意休息哟。”“王书记,外面太冷了,你到我家来烤火,身子暖和了再走。”“小伙子,今天到我家吃饭,我给你改善伙食。你来我们村才来几个月,怎么看着瘦了许多呢?”这是群益村群众和村党支部书记赵福琼说得最多的话。

三年多的时间里,王海全发扬“钉钉子”精神,每天必到群益村农户家中走访,采取和群众唠家常的方式,将党的惠农政策、法律知识告知群众,成为了村民满意的法律政策宣传员。

2017年7月17日,王海全到一户村民家中走访,刚进门便听到一片抱怨声。户主是位老人,他反映自家房屋存在产权争议:老人和自己的侄子共用一个宅基地,两户人经常发生争吵,甚至到了大打出手的境地。见此情形,王海全耐心细致地倾听老人诉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为老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宣讲政策时要做到耐心细心,才能打动群众的心;多走多访,对群众说实话、办实事,才能赢得信任和支持。”这是王海全在《民情日记本》上写着的一段话。三年多来,王海全每月开展走访151户,每季度开展座谈 16 次,完成民情日记 6 本,开展“农民夜校”培训活动 48 期,“主题党日”活动24期,受到上级组织好评。

新闻推荐

产业拓宽增收路勤劳托起致富梦 汶川县银杏乡一碗水村建设富裕小康家园见闻

■记者邹阳5月18日,记者到汶川县银杏乡一碗水村走访,看到村里的老人三五成群地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生活安逸舒适。很难想...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