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技术提升检验水平,33年零差错 济宁市疾控中心刘钧:用行动诠释疾控人的责任与担当

齐鲁晚报 2019-04-02 05:31 大字

刘钧和同事在实验室内抽样检测。本报记者黄健恒摄 本报记者褚思雨

视频记者黄健恒

通讯员陈曾曾

检验人员被比作疾控中心的眼睛,在济宁市疾控中心也有一双这样的“深邃眼睛”,执着而敏锐,这就是理化实验室的负责人刘钧。33年间,他凭着这双“眼睛”,从一名普通的检验人员成长为疾控中心实验室的主任技师,先后获得济宁市科学技术奖、济宁市劳动模范、全省对口支援北川先进个人、省预防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以及援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疾控检验工作

最核心的是人才和设备

见到刘钧时,他正在济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内进行食品检测,面对一排排的样本,他有条不紊地加着试剂。“做好疾控检验工作,最核心的是人才和设备。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实验室不足200平米,只有一台低端的原子吸收、一台气相色谱,整个理化检验室设备不足30万元。而现在实验室已经扩大到1200平米,拥有精密的液-质-质、气-质、ICP-MS等大型仪器设备,整个理化检验仪器设备达1200多万元,实验室工作人员达到了11名。”作为济宁市疾控中心理化检验科的老前辈,刘钧对检验工作的发展深有感触。

“年轻人一定要多听、多做、多学、多看。”刘钧平时的工作除了完成各项检测任务之外,还要管理整个团队,负责人才的培养。谈到人才培养,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因为检验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科学、严谨的工作,想把这项工作做好,唯有耐得住性子、踏得下身子、忍得住寂寞。

“对待年轻人,绝不能揠苗助长,要时常给予帮助和鼓励,一步一步帮助他们成长。”30多年的理化检验工作经验,让刘钧有足够的底气知道怎样去帮助他们。工作出现懈怠,他找其谈心,化解情绪;工作出现失误,他帮忙分析原因,避免再次发生……正是在刘钧的带领下,近几年先后有三个科研课题荣获市科技进步奖。

牢记党员使命

关键时刻肯担当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申请书,顾不上关节炎带来的病痛,和8名同事毅然奔赴北川县疾控中心。作为队长,刘钧和同事帮助北川疾控建立起灾后食品及生活饮用水安全检验方法和工作流程,克服山路、雨雪天气、余震等困难,到边远乡镇、学校采集生活饮用水样本,甚至那年的春节也是在北川度过的。刘钧感慨说,那个时候就想着把工作做好,保障灾区群众的食品和饮用水安全是最重要的事,受点苦累都值得。

保护好群众健康

要用数据说话

理化检验工作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繁琐,体系庞大、细节繁多的一项工作。日常要完成到食品安全、公共卫生、职业卫生、医院消杀等的检测,几百份样品的任务量一干就是一星期。有时候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这就需要快速、准确开展检测,加班加点得出实验数据,为上级部门和医疗机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刘钧回忆,前些年一个县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晚上8点拿到当地工作人员所采集的食品样品、患者呕吐物后,自己马上组织人员进行样品处理,仪器调试。因为不知道是哪一种毒物中毒,他们便从上百种毒物中最常见的开始分析,一项一项排除,一直到凌晨12点30分,才检测出中毒毒物。

“还有一年春节,大年三十晚上发生食物中毒,从调查处理到采样检测,再到情况核实,一直忙到大年初三。”工作33年来,刘钧经历的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不胜数。虽然处理这些事件费时、费力、加班加点,但看到患者能够康复,事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这对自己和同事来说就是最大的慰藉。

扫码看视频

新闻推荐

?汶川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见实效

本报讯(杨珍)日前,汶川县茅岭村驻村工作队结合该村群众需求,邀请“省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专家一行3人到该村开展科技帮扶工...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