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余件文艺作品 浓缩巴蜀40年

四川日报 2018-11-23 06:26 大字

两名参观者在摄影作品前自拍留影。本报记者肖雨杨摄

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开展

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的照片充满历史的印迹;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流露出质朴的人道主义关怀;《爱我中华》书法体现着马识途老人的赤子之心……

11月22日,“恢宏改革画卷·见证巴蜀巨变——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在四川美术馆开展,600余件(组)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以及相关文献和影像作品,描绘出改革开放的恢宏画卷和巴蜀时代变迁。

□本报记者吴晓铃

每张照片

都是时代的烙印

走进此次展览,犹如踏入时光隧道,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个瞬间,被照片、画作、书法及精彩的影视作品等记录,给人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980年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在全国率先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的珍贵瞬间。接下来的照片中,既有邓小平1980年在成都簇桥农家了解沼气使用的身影,也有1992年成都红庙子街股票交易的人潮涌动;既有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战机——歼-10在2016年11月试飞穿越雪域高原时的震撼场景,也有“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种种抗震救灾的感人瞬间;还有成都首届福利彩票发行、街头求职等岁月即景。

展览策展人、摄影家李杰介绍,参展的600余幅照片从38885幅公开征集的摄影作品中精挑细选,展现出改革的力量、田野的希望及奋斗的足迹等不同主题。参展者既有知名摄影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

记者看到,充满时代烙印的照片,吸引不少公众驻足观看。60多岁的成都观众简修萍在《1980年成都市青年路上的“杨百万”》照片前合影留念,“当年买的杨百万蚊帐,用了好多年才丢”。

更多观众被《蜀道今昔》《大凉山风电》及成都市区发展对比图等照片震撼,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的学生们纷纷留言,“每一幅照片都是时代的烙印”“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正昂首阔步行走于世界之间”。

每幅书画

都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美术和书法也是展览的重要支撑。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等人的画作,叶毓山、朱成等人的雕塑,李焕民、阿鸽等人的版画,或是马识途、流沙河、何应辉等大家的书法,都呈现出直击人心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文化也开始艰难的探索。以四川美术群体为代表的“伤痕美术”,标志着中国艺术回归到现实主义,并把人本主义及人道主义关怀作为美学诉求,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现象。此次展览中,何多苓的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高小华的《为什么》等作品,共同描绘着一个时代的特有气息。

展览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体现的质朴人道主义关怀令人动容。此次展览,罗中立从未发表过的《父亲》创作手稿和草图同时呈现。

此外,何多苓与艾轩合作的油画《第三代人》作为四川美术创作在上世纪80年代从批判现实转向精神表达的转折之作,也参与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得到了马识途、流沙河、魏明伦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支持。104岁的马识途为展览写下《爱我中华》书法作品。87岁的流沙河眼睛不好,当展方发出邀请时,欣然提笔写下“摸着石头过河”。

83岁的著名画家邱笑秋不仅带来一幅作品,还表示自己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刮起了我汹涌澎湃的创作激情,我要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继续创作,多出精品”。

新闻推荐

“大熊猫王国大熊猫王国””的退与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林业职工抢救饥饿大熊猫。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探访中国第一个特别行政区卧龙特区卧...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