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盘龙齐心共筑脱贫梦

广元日报 2018-10-20 01:19 大字

贫困群众食用菌产业喜获丰收。张丹摄

本报记者张玉伟

10月15日,朝天区花石乡的山峦已有了深秋的模样,风把叶子吹得飘飘荡荡。

“头上碟子大个天,烧个饼子滚下湾。要想把它捡回来,还得馍馍三个半。”在主道的一个分岔口,花石乡盘龙村党支部书记杜正林已在路口等待。上车之后,他一边提醒司机小心开车一边介绍:村里有一座呈“匚”字形大山,犹如一条盘踞在此的巨龙,因此取名盘龙村。这些大山,却成为山里群众脱贫奔康的拦路虎。

进入村道,车子沿着水泥硬化路前行40多分钟,才来到该村五组袁开强家,四五个邻居正帮忙采摘香菇。

“如果不是帮扶部门和干部,我现在还只能靠在外打工,才能维持生活。”45岁的袁开强,干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介绍,2006年,他的父母亲因为多病丧失了劳动力,为了治病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夫妻俩也常为小事闹矛盾,最终妻子选择离开这个贫穷的家庭。从此,所有担子压在他的肩头,没日没夜地种地、就近务工,苦苦撑起这个家。

“以前也想过种植香菇,但是缺资金、缺技术,关键是种出来了也运不出去。”袁开强讲到这里,紧紧地咬了咬嘴唇。2016年底,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并帮忙协调产业发展补助资金,2017年,袁开强种植袋料香菇25000袋、椴木香菇700椴,收入近10万元。2018年,他又种植袋料香菇7000袋、椴木香菇1300椴。“按照目前鲜菇3元每斤、干香菇27元每斤的价格,纯收入四万元没得问题。”

在攀谈中,大家手里的筐子满了又空了、空了又满了。

“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接到了屋里头,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变化大得很!”问起村里的变化,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公路建设。“你到八组的贺开均家采访,他感受深。”

告别了袁开强,记者继续沿着九梁十三湾的通组硬化路,向该村八组最偏远的贺开均家进发。期间,杜正林介绍,自脱贫攻坚以来,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方面,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他说,在各级党委关怀下、在区人大办的亲情帮扶下,累计投入各类项目资金2288余万元,新开挖断头路7.9公里、硬化道路21.2公里;新建蓄水池22口362立方米,家家户户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完成异地搬迁和危旧房改造65户220人,并完成新村建设133户,全村住房更加安全明亮;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得到全面满足……

“我们要把这路扫干净、养护好,这样用得更久些。”在进入八组不远,一个人正组织几位群众在整理旁沟和清扫道路,他就是该组组长贺开均。他介绍,今年该组的道路硬化之后,该组18户群众开会决定:义务投工投劳,轮流养护和打扫通组的水泥路。

对于路的期盼,是地处偏远地区群众的共同心声。贺开均讲述,汶川特大地震前,该组群众的出行都是靠几条羊肠小道。为了加快恢复重建,大家有力的出力,没力的出钱,用锄头刨、撮箕端,耗时三个多月,挖通了一条与外界相连的3.6公里机耕道。虽然路不好走,但通过修修补补,家家户户陆续修起了新房子。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帮扶部门区人大办。”大家都感叹,像他们这样散居在深山密林深处的人家,也能走上水泥路,这是了不起的事情。

道路硬化了,群众思想观念正在悄然转变。杜正林介绍,该村在帮扶部门的倾心帮扶下,新建起集体经济产业园、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和核桃产业园3个,示范带动群众栽植核桃2400余亩5万余株,种植食用菌19万椴(袋)、发展魔芋200余亩、中药材3200余平方米。其中,50户贫困户中,除低保兜底的14户38人外,其余36户129人家家户户都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核桃、食用菌、中药材和魔芋、蜜蜂、肉牛养殖等产业,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新闻推荐

注重文化建设 讲好献血故事 宜宾市中心血站开展献血法实施20周年成果展

宜宾市中心血站开展献血法实施20周年成果展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