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节玉琮 三千年前的“进口古董”

华西都市报 2018-07-19 04:10 大字

良渚文化-玉鸟。

良渚文化-玉璧。

良渚文化-玉梳背。

金沙遗址出土的十节玉琮上有40个完整的人面纹。

金沙遗址出土的十节玉琮。

金沙出土的十节玉琮与良渚文化有什么神秘联系?扫码上封面新闻看视频。

青色的玉上,泛着温润而幽暗的光芒,静默无声中又像有千言万语;

神秘而沉默的人面纹 雕 琢 其中,似乎在默默注视着数千年来的悠悠岁月;

阴刻在其上的神人纹,头戴冠饰、双臂平举,仿佛正在跳着舞蹈……

走进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千载遗珍”展厅,就能看到这件名动天下的“十节玉琮”。

在同一展厅金沙遗址出土的精华之最的30多 件 文 物中,它耀眼而夺目。

金沙遗址一共出土了 2000 多件玉器,类型丰富、形制多样,这件珍贵的十节玉琮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

文物鉴定时,专家们发现,它的玉质与金沙其他玉器的 玉 质 相比,有显著的差别,造型上更是有所不同。

这意味着,十节玉琮可能不是本地所产。这样精美异常的玉琮,到底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来到金沙遗址?

它的到来,会对神秘的古蜀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研究员、副馆长王方的讲述中,可以窥见这件珍贵文物在数千年前的那段历史。

“天地交流”之神器 玉琮上40个完整的人面纹

2001年,成都西郊一片繁忙的工地现场,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文化奇迹——金沙遗址,从昏暗的尘土里醒来。

它的出现,当时就震惊了海内外,被称为是中国进入21世纪的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

金沙遗址出土了2000多件精美的玉器,是中国同时期考古遗址中出土玉器最多的遗址之一。

玉琮,是金沙玉器中数量较多、加工精细、形制多样的一类器物。

玉琮,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在记载商周祭祀活动的《周礼·春官·大宗伯》一书中,详细写到了关于玉琮的用途:“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并解释为:“琮,八方象地者,天圆以对地方。地有四方,是八方也。”可以说,这里明确记载阐述了玉琮的象征意义。

“这件十节玉琮,可以看作是一件通天的法器,也是与神沟通、进行天地交流的神器。它代表着一种宗教观念,古人用来与神灵交流和沟通。”王方解释说。

同时,十节玉琮也证实,玉琮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它的外形更是体现了远古人类原始的宇宙观。“玉琮的外形,呈现的是‘外方内圆\’的形状,象征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玉琮的中间是空的,则是象征与天地相沟通的寓意。”

走近十节玉琮,隔着透明玻璃细细观之,会发现镌刻在十节玉琮这件玉器上的深奥语言——人面纹。

如果以4个转角为中轴线,左右为眼,上下为五官,那么每节角上两侧的两个凸面,就组成一个完整的简化人面纹。十节玉琮上,有40个完整的人面纹。

“玉器上人面纹的存在,其实代表了神面人是神和人的结合体。早期玉琮的纹饰多为细腻繁复的神人兽面纹,晚期简化为人面纹。这件十节玉琮上的纹饰,就是简化后的人面纹。”王方说。

来自良渚文化 跨越千年时空的“进口古董”

从玉质上分析,可以认定,十节玉琮的玉料不是源自本地;从纹饰上解读,也与金沙同期出土的玉琮有很大区别。

那么,这件十节玉琮到底来自哪里?

从文物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到,这件玉器早在无言中指明了一个方向——良渚文化。

“从十节玉琮的风格特征来看,我们认为,它与长江中下游浙江一带的良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件玉器从良渚文化发源地,经过1000多年的辗转流离,跨越1000多公里的时空距离,最终来到四川盆地。其实,这件十节玉琮来到金沙遗址时,在当时都算是一件古董了。”王方介绍说。

为什么会把十节玉琮与良渚文化相联系呢?

这件文物从材质上看,不像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玉器是由来源于汶川的龙溪玉所制成的,而是与已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器有着异曲同工之感。

其次,从十节玉琮的形制上而言,每节转角处刻划的简化人面纹,也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的形制纹饰特点。“从它的造型、纹饰、装饰风格来看,都是良渚晚期的作品。”

良渚文化距今有着5300年到4500年左右的历史,它与金沙文化之间,有着1000多年的时间断层,以及上千公里的空间距离。十节玉琮是怎样跨越如此广阔的时空距离,跋山涉水来到蜀地呢?

在王方看来,随着良渚文化晚期的逐渐消亡,玉器也慢慢流失,最后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夏末商初,有大批外来人到了四川盆地,这件玉器可能随着外来人群的迁徙来到了四川。这件玉器的到来,对当时蜀地的宗教祭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良渚人还带来了一些精神上的东西和一些常用的物品。”

良渚人对玉琮礼器的观念,对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玉琮中可以看到,即使1000多年过去了,古蜀人还在沿袭良渚人的这种观念。除了沿袭外,古蜀人还对良渚文化进行了升华和发展。所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继承和发展。”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位于长江上游的古蜀文化与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虽相隔1000多年、上千公里,但随着滔滔不尽的长江水,两种文化有了交流和碰撞。

就像这件十节玉琮,跨越千年、千里的时空距离,在蜀地绽放了最夺目的光芒。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实习生杨梦祺宋浩征

新闻推荐

母爱照耀我们

世界上我最牵挂的那个人走了。还有一年零七个月,母亲就将步入百岁老人的行列,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景。但就在今年6月23日,一切...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