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灾难文学 ——读范藻先生的《痛定思痛:灾难文学研究》有感
[摘要]——读范藻先生的《痛定思痛:灾难文学研究》有感
紧张的学校学习间隙中匆忙地拜读了恩师文学理论家范藻先生的文学理论专著《痛定思痛:灾难文学研究》一书。该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选择在2018年5月出版。恰为此书出版的十年前的5月,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而今天范先生该作品的出版可谓意味深长。
以前也读过许多文学作品,而正是通过拜读范先生的《痛定思痛:灾难文学研究》之后才对灾难文学初步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文学怎么呈现灾难,也是该书探讨的主题。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灾难意识呢?我相信其本质就是生命意识。这是个时代的叙述,历史的进步,更是让人们珍爱当下的认知。这是一个重要的写作话题。也是灾难带给人类真正的思考与进步。它并不只是单一地贩卖悲伤和苦痛,也不是为了沉溺灾难过往而难自拔。而应该是像范先生所言:该书研究灾难文学的总基调所概括的两个字:反思!!其实,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思考,是对一场巨灾过后人类心灵的拷问与救赎。对灾难的遗忘提出警醒和告诫。敬畏自然,关爱生命,帮助他人,所有这一切才是一个民族对待灾难的心灵觉醒图。在此意义上,人们历经的灾难,内心的苦楚,陷入的困境。不是能完全被心理学的解释体系所垄断的,文学应该有自己处理这一主题独特的方式。而文学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这样一个很沉重的主题呢。
灾难文学作品,虽然都与各种灾难相关,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记录灾难和渲染灾难,而是透过灾难来努力张扬一种生命尊严与人类精神。灾难文学有三重境界:一是展现灾难真实,挖掘灾难背后人祸的因素;二是展现命运压力之下,人们抗争的历程和人类精神的伟大;三是通过灾难探索人类存在的普遍意义,探索人性的真实。它让我们看到爱、坚持、自我救赎和相互扶持的力量,这也是文学的力量。它应该是有很多层次的,它不仅有个人伤痕的问题,更有灾难之后怎么“活着”的问题,以及有关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问题。灾难中人们的爱与悲伤,灾难后人们精神与心理创伤的平复、坚定升华着生命中温暖的情怀与初心。从不同层次探讨人类如何在一场心灵灾难来临时面对自身的局限性。这样才能够昭示文学之外的巨大社会意义。其实,它关乎的是人类的普遍共识,都关联着敬畏生命的严肃主题。
范先生所著的《痛定思痛:灾难文学研究》是国内迄今为数不多的专门集中研究灾难文学的专著。该专著分为灾难文学的理论反思、灾难文学的文体研究、灾难文学的个案研究三大部分,总计涉猎20多个研究话题,论及汶川地震以来灾难文学作品近80多篇(首),作家、诗人50多人。其高度的专业性、知识性、综合性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是陌生的,新鲜的。范先生既从理论层面全面阐述了灾难与文学的关系,又立足于灾难和灾难文学本身,归纳并分析了中外灾难文学,特别是中国灾难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总体概貌,重点结合汶川大地震这一不幸事件,精准、客观、务实、深刻地梳理了2008年以来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对于灾难的呈现。该书也体现了范先生致力灾难文学研究的专业性。他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从观点到方法,从道理到事实,无不蕴含着浓郁、清晰、机智的辩证思维和热切呼唤。说理透彻得当,行文纵横捭阖,应该算得上具有范式意义的研究灾难文学的优秀读本。
通过研读范先生的《痛定思痛:灾难文学研究》,我觉得灾难文学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生命意识和人类情怀,这是灾难文学所包藏的伟大人性所体现出来的文学人类学特征;生命意识是人类文化的核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生命意识和人类情怀的描述与张扬,发挥着文学救治功能和生命教育的作用。而灾难让人们置身于“开放的巨型体验场”中,“让我们在巨大的灾难和悲痛中,我们触模到了有血有肉的生存过程,发掘出人的道德行动及其深远意义和教育价值,触模到了文明的力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惊教授)灾难文学正是以其独特的灾难意识为人们打开一扇通往信念与反思的天窗,研究灾难文学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因为文学有反映生活的功能,它有不依附于物质,而满足人精神的自由的特质,可以让人超越现实的局限,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根本性的探讨与觉解。
我所知的恩师文学理论家范藻先生研究灾难文学并非心血来潮。十年里,范先生始终坚守如一,研究如一,以独行侠般的姿态,在各类学术报刊发表了大量灾难文学研究文章,无论针对作家群体还是作家个体,研究的广度、规模、数量和纵深度,应该说都是空前的。其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无人出其右。诚如范先生所言:“在这块曾经热闹一时的园苑里,我一直孜孜以求地反思着灾难以及灾难文学。”
通过研读范先生的《痛定思痛:灾难文学研究》,我认同:灾难文学作品,其开解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看待灾难,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尊重生命,如何与环境和谐,以及如何与万物同存共荣等等,从而让人学会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和镇定,乃至拥有“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以此提高心灵的自助与自救能力。如果说着力于再现那场大灾难的惨烈可怖以及地震救援的感人至深;而是择取了灾难后人们精神与心理创伤的平复重新拥抱生活则应该是一更具张力的主题。其深凝久蕴的穿透灾难的生命挚情和精神力量却如饱经磨砺与隐忍的珍珠,最终弥散着安宁、柔润而坚毅的光泽。向往美好的未来,通过人间大爱,完成心灵的救赎。这也是弟子我研读恩师作品的一点浅显的体会。这也是灾难文学真正意义之所在。
□四川传媒学院 蔡甜甜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光富记者邹阳)6月12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汶川县城市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成功通过四川省财政厅审...
汶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汶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